晴時多雲

【認識寵物犬偏差行為】你家狗狗好失控?用對方法就能重拾生活

2018/11/25 06:00

當狗狗的行為問題過度出現以至失控,例如長時間吠叫、攻擊或因心理疾病引起異常行為,就必須針對行為問題進行深度探究。(記者李惠洲/攝影)

記者王姝琇/報導

什麼是「行為問題」?

狗狗吠叫、隨地便溺或啃咬都屬正常行為,但若因而影響飼主與狗狗共享的生活品質下降,多數飼主會藉由服從訓練來加以改善;但當行為問題過度以至失控,例如長時間吠叫、攻擊、過度舔毛導致皮膚病變等狀況,或因心理疾病引起的異常行為,例如分離焦慮、緊迫症等,這時服從訓練往往沒有成效,必須針對行為問題進行深度探究,就像是寵物的心理醫師,從行為問題裡找出成因,並適時佐以藥物輔助、再進行行為治療,才能根治行為問題。

林瑋真醫師強調,動物服從訓練並不等同於行為治療,獸醫師必須結合評估病史、學理檢查、深入觀察人犬互動細節,及生活環境檢視等,才能抽絲剝繭照出病因,需要飼主長時間配合。

飼主教養

社會化訓練對寵物犬很重要

毛孩出現行為問題,80%是因飼養方式不當所造成,訓犬師陳正憲強調,當狗狗出現行為問題後才進行的服從或矯正訓練,效果不如事先學習來得好,他說:「寵物犬社會化階段相當重要,社會化訓練就是要讓狗狗面對各種狀況都視為是『正常』的,例如從人類觸摸、認定環境的安全感,甚至面對吹風機、吸塵器等聲響,及洗澡、剪指甲,或外出時透過嗅聞認知,並與其他犬隻互動而不起衝突等。」

不當體罰會讓毛孩有心理陰影

社會化過程中,飼主不當的互動方式會養成寵物壞習慣,不當體罰也會造成心理陰影,例如狗狗破壞家具想贏得飼主注意,飼主給予訓斥、狗狗真的得到關注(但牠其實聽不懂你說什麼),當狗狗得到連結後予以強化,下次狗狗想得到關注時就會大肆破壞;陳正憲說:「若以打罵制止其行為,可能當下成功制止行為再發生,但狗狗自我保護的本能機制,長時間下來可能產生畏縮害怕的心理問題,或極端攻擊行為。」

狗狗偏差行為是漸進的過程

獸醫師林瑋真表示,小動物行為醫學提出組成行為的基本元素包含遺傳基因(先天條件,約有20%的犬貓患有遺傳性焦慮症)、後天環境(社會化過程或生活正負面經驗),以及學習(利用何種方式脫困,如咬人、逃脫等),三者互相影響行為表現,經評估後可藉由藥物(穩定情緒)、環境管理(解除環境壓力)、行為調整(建立生活架構)來維持三者平衡、改善問題。

她說:「狗狗不會突然具有攻擊性,其過程都是漸進的,『紅綠燈理論』即指出狗狗情緒會影響個體表現,綠區是情緒穩定,邏輯思考力正常,可做出正確判斷;黃區代表有厭惡事物出現,個體情緒開始焦躁、無法專注,通常飼主會覺得狗狗只是不受控,但當刺激過大、情緒進入紅區,若嘗試逃脫不成則容易轉成主動攻擊的情況。飼主必須清楚認知,在黃區和紅區要求動物學習是很困難的,任何行為調整或治療,要優先協助動物穩定情緒回到綠區,才能將學習發揮到最大功效。」

關鍵

林瑋真強調,所有寵物行為問題的改善,飼主是最關鍵角色,與其說行為治療要改變狗狗行為問題,不如說是針對飼主進行觀念上的改變,避免擬人化解釋寵物行為,而是要站在牠們的角度去思考!

行為治療

先帶愛犬去寵物行為門診

即便小動物行為醫學在國外早已行之多年,但對台灣飼主而言仍是門新興科別,林瑋真表示,行為醫學結合傳統病理研究、動物心理學、行為學、藥理運用和基因遺傳學等多面向,就診時需輔以飼主對毛孩的生活觀察,才能正確診斷病因,因此就診前生活紀錄不可少,視毛孩狀況每次問診平均約需1.5~2小時,由醫師居家拜訪或於診間進行皆可。

填問卷、錄毛孩影片幫助診斷

林瑋真說:「通常接受預約後會先給予『寵物行為問卷』,包含居家平面圖在內有將近百題的提問,飼主得詳盡回答才能讓獸醫師獲得充分資訊,尤其人寵互動狀況、過去病史、飲食與作息等細節,居家平面圖則能讓醫師了解,寵物是否因空間緊迫造成壓力,其中包含環境中的隱形壓力,如聲響噪音、氣味、飼養數量,空間或資源配置等,並了解是否曾發生人犬衝突,或與家中其他寵物成員發生衝突等。同時避免飼主過度擬人化描述寵物行為,強烈建議為毛孩錄製影像,以利客觀判斷。更重要的是,動物行為治療並非一蹴可及,飼主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健康因素、藥物輔助、環境管理

行為治療首重先排除健康因素,林瑋真說:「動物和人類一樣,可能因生理病因影響心理,造成健康與行為問題間的惡性循環,所以必須先排除健康因素。」常見如飼主想撫摸狗狗卻因而刺激其攻擊行為,可能是因碰觸到疼痛部位,如外觀不易發現的關節炎或骨折等;隨意便溺則可能是腎功能異常,例如腎結石。生理因素可透過血液、尿液或照X光、超音波等方式找出異常。

生病也會讓狗狗具攻擊性

若是心理疾病則可透過「行為量表」問診方式判斷,常見疾病如認知障礙(似人類老年失智症,重度可能出現焦慮、吠叫、隨地便溺等症狀)和焦慮症,尤其近年越來越多因人類豢養動物方式不當造成其社會化不足,狗狗缺乏適當對應機制而產生害怕與恐懼、經年累月形成焦慮問題。另約有5%健康因素來自於基因遺傳。

投藥能輔助治療心理問題

林瑋真強調,無論生理或心理病因都須適時投以藥物輔助治療,她說:「多數人擔心毛孩對藥物依賴或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會長期影響健康等。事實上,我們更著重於用藥後還給牠們正常身心的同時,輔以適當的動物行為訓練,待牠們生活回到正常軌道,多數用藥都得以退場,這才是行為治療的真正目標。」

環境管理減少對狗狗的刺激

此外,行為治療的另一大重點為「環境管理」,林瑋真強調,環境管理目標在於降低環境因素帶來的刺激,避免毛孩產生壓力與情緒;同時替毛孩建立安全感空間、提升環境豐富度(如擺放益智玩具),都能達到紓壓效果。例如餵食位置是否讓寵物感到安全無虞,若靠近居家動線上,可能產生狗狗護食行為甚至攻擊。

心理問題解決才能行為訓練

林瑋真指出,當解決完心理問題(還牠一顆清醒的腦袋)才能討論行為訓練,基本服從訓練,例如坐下、握手或喚回訓練,能讓狗狗將專注力集中在飼主身上,而忽略環境刺激;減敏訓練先建立中立或正向的感受後,再漸進式的增加刺激物(讓他害怕的事物,如聲響)的強度,翻轉狗狗對於特定事物的負面情緒。陳正憲強調,居家可透過「籠內訓練」安排狗狗專屬的生活空間給予安全感,但也千萬別忽略多數狗狗需要大量運動與互動,當作息規律、有安全感加上紀律訓練、正向回饋(例如零食或肢體、語調的鼓勵)等,狗狗自然身心健康,飼主也才能向行為問題說掰掰!

林瑋真/台南勝立動物醫院行為醫學門診醫師 兼具「小動物行為醫學」專業知識的獸醫師,因愛犬有多重行為問題,赴澳洲雪梨大學進修小動物行為醫學,將所學應用於診療,協助飼主解決毛孩行為問題。 FB:會思考的狗寵物行為訓練矯正工作室(記者李惠洲/攝影)

陳正憲/高雄東洋狗學校訓犬師 家族三代擁有超過90年的訓犬經驗,曾擔綱高雄憲兵隊警犬訓練,高雄東洋狗學校漸轉型為家犬訓練,秉持不打罵、不處罰的正向連結訓練方式。FB: 東洋狗學校(記者李惠洲/攝影)

訓犬師陳正憲表示,寵物犬學習社會化很重要,像是要學著和其他犬隻相處。(記者李惠洲/攝影)

獸醫師林瑋真分享,帶狗狗去看寵物行為門診,通常會先給予寵物行為問卷」,有將近百題的提問,飼主得詳盡回答才能讓獸醫師獲得充分資訊。(記者李惠洲/攝影)

紅綠燈理論。(生活週報製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