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焦點人物】蔡明亮 凝視鏡頭下的歲月痕跡

2019/05/18 06:00

多年來蔡明亮走進校園與街頭,親自將一張張票賣給學生和大眾。(記者沈昱嘉/攝影)

記者姜凱玲/報導

「你有多久,沒有凝視過一張臉?」導演蔡明亮執導的電影《你的臉》,將13張臉孔帶進大銀幕上,透過凝視,創造新的電影風貌。

「同學你好,我是蔡明亮,要來看我的電影嗎?」爽朗親切的笑聲與問候,腳踏著夾腳拖,他的身影穿梭在各大學校賣票宣傳,學生們看見他紛紛圍了上來,親手接過蔡導手中的電影票,露出又驚又喜的神情。

走進校園賣票宣傳 將電影帶進美術館

睽違5年後重回大銀幕,蔡明亮執導的電影《你的臉》從5/17起,在光點華山上映1個月,每賣一張票,他都會仔細地跟學生說明上映時間與他的理念,用堅定且溫柔的眼神輕輕訴說:「去看《你的臉》心中開始要升起一個東西,叫美術館。在美術館,學會尊敬環境,慢慢學會欣賞,並發現原來每個人懂的並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又發現自己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有時也不一定要懂,就很喜歡與歡喜。」

這樣親切的態度,就是專屬於蔡明亮的風格。走進校園宣傳是他19年前下的決定,起初希望能開拓一條新的市場,也希望讓更多人接觸不一樣的電影風貌。蔡導的作品跳脫現實社會的框架,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把他想傳達的理念告訴給觀眾,有趣的是這些理念通常都不是電影本身的意義,而是整個環境的理念,從當年把《郊遊》帶進美術館展演,往後幾年他的電影只在美術館展演,讓大眾更貼近藝文,更貼近生活。

透過一張張臉譜特寫 看見自己的生命故事

前年拍完《家在蘭若寺》後,雖然走進VR的虛擬實境,挑戰新的媒材,但對蔡明亮而言,似乎少了某種有意思的特質,於是他決定拍一部只有特寫的電影,也是這樣的想法為《你的臉》埋下創作的種子。《你的臉》捨棄一般電影敘事手法,打破電影對白的框架,以「凝視」藝術品為核心概念。蔡明亮說,看電影本身就是個凝視的行為,只是漸漸地我們忘了電影的特質與發展,限制住電影的面向,但電影如同這個世界一樣,應是百花齊放,這才是它最該有的樣子。

在《你的臉》中,除了李康生外,其他12位老者皆為素人,他說在日常生活裡常遇到一些令他震動的畫面,可能是某個瞬間、某位老者,那些經過歲月洗禮過的痕跡才是最為迷人的,透過一張張臉譜近距離的特寫,訴說著生命裡的喜悅與哀愁,也訴說著他們的故事,最後回歸最簡單的生活。而這次的凝視計畫,是帶著依舊不跟市場妥協的作品,把美術館凝視藝術品的概念帶進電影院,把電影院變成美術館,顛覆大眾對看電影的想像。透過特寫與長鏡頭,讓觀眾仔細地看,蔡明亮微笑著說:「其實看到最後,會看到自己」。

獨特蔡式美學風格 作品如他內心般柔軟

蔡明亮分享,有許多人是先接觸到他,才看到他的電影,但對他來說,怎麼樣都好,做著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好的事情,並且堅定地做下去。在賣票尾聲,他很肯定地跟同學說:「將來你有了小孩,就帶他去美術館,不一定會變成藝術家,他長大就會是心地柔軟,腦袋清楚的人,會鑑賞美、判斷是非、心胸寬闊,不懂的也不會害怕,不會排斥,甚至包容,他會更愛這世界」。這樣獨特的蔡式美學,也是蔡明亮電影裡最迷人之處,也許這樣的突破與挑戰,有的人無法理解,但這就是蔡明亮的電影,如同他的內心一樣柔軟、遼闊。

除了電影在光點華山上映外,廳外還有裝置藝術展出,將電影中13張人物的臉龐,變身大型影像藝術作品。(記者沈昱嘉/攝影)

1957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為台灣新電影運動以來最具代表性的電影導演之一。1994年以《愛情萬歲》獲得威尼斯金獅獎,奠定世界影壇地位。2009年作品《臉》成為羅浮宮首度典藏電影,創下藝術電影的標竿與典範。2014年《郊遊》於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出,寫下電影走入美術館的歷史創舉。(記者沈昱嘉/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