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男人身 女人心~回顧半世紀前全球首例換心手術

2018/02/17 06:00

格魯特舒爾醫院重現當年手術室內的情況,包括設備、醫師模型,以便向參觀民眾解說。(法新社檔案照)

編譯孫宇青/專題報導

1967年12月2日,在南非開普敦的格魯特舒爾醫院,罹患嚴重心臟衰竭的53歲路易斯.沃斯坎斯基,被克里斯蒂安.巴納德醫生宣告僅剩幾週可活。同一天,25歲女性丹妮絲.達瓦車禍被判定腦死。巴納德醫生於是提議,將達瓦的心臟移植於路易斯。

南非醫療團隊寫歷史

在雙方點頭同意後,20人醫療團隊翌日凌晨展開手術。肝、腎移植當時已有成功案例,但腦死尚無法律定義,「換心」更是前所未聞。當時人們認為,心臟不只是器官,更象徵生命起源和終止,團隊因此背負「將一顆正在跳動的心臟,移到另一個人身上」的道德指控。

所幸手術按部就班完成,但全場醫療人員絲毫不敢鬆懈,因為路易斯起初毫無生命跡象。慢慢地,心房和心室才開始收縮、舒張,麻醉師一邊報告脈搏,半小時後達到一百,當「撲通、撲通」的聲音譜成美妙的生命樂章,「巴納德醫生突然脫下手套,要了一杯茶」,宣告手術大功告成。

沒人料想到,醫學史上第一次人類換心手術,竟不是在美國,而是在南非完成。術後33小時,路易斯清醒後說「我好多了」,稱讚巴納德醫生是「擁有黃金雙手的男人」。巴納德則感慨道:「星期六,我還只是南非一個沒沒無聞的外科醫生;星期一,我就聞名全球。」

儘管這項成就獲醫學界認可,但仇恨性指控也接踵而至。團隊的心血管專科護理師傅萊曼去年底受訪表示,當時有人怒斥巴納德是「屠夫、人類禿鷹」,還有香港民眾去信斥責巴納德「竟敢扮演上帝的角色,擔綱生命的賦予者」。法國著名時政雜誌《Paris Match》的封面標題「換心之戰:外科醫生真的有權利嗎?」即道出喧騰一時的道德爭議。

受贈者重生之旅18天結束

路易斯的「重生」之旅在18天後抵達終點,解剖後發現,他的心臟功能正常,是因為服用抗排斥藥物,導致免疫系統衰弱,最後才因肺炎結束「傳奇」一生。

捐贈心臟的丹妮絲.達瓦(右)和接受移植的路易斯.沃斯坎斯基(左)。(法新社檔案照)

克里斯蒂安.巴納德在手術後一夕成名,1970年在法國巴黎受訪。(法新社檔案照)

換心手術完成後,接受移植的路易斯.沃斯坎斯基及南非醫療團隊登上美國家喻戶曉的《生活》(Life)雜誌封面。(取自網路)

全球首個人體移植的心臟,已製成標本收藏於南非格魯特舒爾醫院的「開普敦之心博物館」。(法新社檔案照)

爆紅的克里斯蒂安.巴納德醫生,曾與英國黛安娜王妃(右)會晤。(取自網路)

醫學史上的第一次人類換心手術,不是在美國,而是在南非完成。圖為當年的手術情形。(取自網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