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孩雖需定期做健康檢查,飼主們還是會對毛孩健康有很多疑問,例如「半放養的狗狗,檢查頻率要更密集嗎」、「吃藥對狗狗有傷害嗎?」、「如何克服檢驗潛伏期?」,而獸醫師葉士平總結,只要有乖乖定期健檢、配合服藥,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觀念一:半放養的狗狗,檢查頻率要更密集嗎?
葉士平提到,半放養的狗狗因時常在戶外,可能會接觸很多不同的病原,最重要的是預防跳蚤跟心絲蟲。從收養時就要檢查有沒有受傳染病感染,除了檢查皮膚表面有沒有跳蚤、壁蝨、細菌、黴菌感染;再來可透過糞便檢查,用顯微鏡檢查糞便,推測有沒有寄生蟲感染。至於血液寄生蟲檢查,可檢驗多種狗狗常見的血液寄生蟲(例如心絲蟲、萊姆病、犬型艾莉希體症、尹文氏艾莉希體症等)。
至於心絲蟲事犬類心臟的大敵,心絲蟲藉蚊子傳染,主要寄生在心臟和肺動脈,由於台灣的天氣及居家環境,就算狗狗完全待在室內,也很難完全不被蚊子叮咬,因此即使健檢出心絲蟲陰性,也要每1~3個月使用預防藥物。而葉士平建議半放養的狗狗,也至少要每年1次健康檢查,若是行有餘力,頻率可以增加。半放養的狗狗因為時常在戶外,接觸許多不同的病原,更要定期健康檢查。(記者吳書緯攝)
觀念二:多吃藥對狗狗來說有傷害嗎?
健康檢查伴隨的結果可能是貓犬要開始吃藥,許多飼主擔心吃多了可能有副作用。事實上,任何一種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可大可小,只要根據動物醫生指示調整劑量和給藥次數,一般都能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但葉士平提到,有一種狀況確實是「診斷性治療」,就是當獸醫師手上沒有充分的檢查輔助下,線索太少不足以診斷疾病,獸醫師只好先猜測可能的疾病,針對這個疾病有效的藥物來治療,有時確實能真的「對症下藥」,但要是主治醫師懷疑的疾病方向錯誤,毛小孩等於白吃了不需要的藥及多花藥物的費用,最後還是得再做進一步的檢查,有時候病情甚至經過拖延更加惡化,變成省小錢花大錢;盧大立以臨床經驗說,診斷性治療雖不是最好的選項,但考量飼主經濟能力,有時是個折衷的方案,希望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能幫助毛小孩。藥物都會有副作用,只要根據動物醫生指示調整劑量和給藥次數,一般都能控制在安全範圍內。(記者陳宇睿/攝影)
下一頁:毛孩生病有潛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