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孩雖需定期做健康檢查,飼主們還是會對毛孩健康有很多疑問,例如「半放養的狗狗,檢查頻率要更密集嗎」、「吃藥對狗狗有傷害嗎?」、「如何克服檢驗潛伏期?」,而獸醫師葉士平總結,只要有乖乖定期健檢、配合服藥,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觀念一:半放養的狗狗,檢查頻率要更密集嗎?
葉士平提到,半放養的狗狗因時常在戶外,可能會接觸很多不同的病原,最重要的是預防跳蚤跟心絲蟲。從收養時就要檢查有沒有受傳染病感染,除了檢查皮膚表面有沒有跳蚤、壁蝨、細菌、黴菌感染;再來可透過糞便檢查,用顯微鏡檢查糞便,推測有沒有寄生蟲感染。至於血液寄生蟲檢查,可檢驗多種狗狗常見的血液寄生蟲(例如心絲蟲、萊姆病、犬型艾莉希體症、尹文氏艾莉希體症等)。
至於心絲蟲事犬類心臟的大敵,心絲蟲藉蚊子傳染,主要寄生在心臟和肺動脈,由於台灣的天氣及居家環境,就算狗狗完全待在室內,也很難完全不被蚊子叮咬,因此即使健檢出心絲蟲陰性,也要每1~3個月使用預防藥物。而葉士平建議半放養的狗狗,也至少要每年1次健康檢查,若是行有餘力,頻率可以增加。半放養的狗狗因為時常在戶外,接觸許多不同的病原,更要定期健康檢查。(記者吳書緯攝)
觀念二:多吃藥對狗狗來說有傷害嗎?
健康檢查伴隨的結果可能是貓犬要開始吃藥,許多飼主擔心吃多了可能有副作用。事實上,任何一種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可大可小,只要根據動物醫生指示調整劑量和給藥次數,一般都能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但葉士平提到,有一種狀況確實是「診斷性治療」,就是當獸醫師手上沒有充分的檢查輔助下,線索太少不足以診斷疾病,獸醫師只好先猜測可能的疾病,針對這個疾病有效的藥物來治療,有時確實能真的「對症下藥」,但要是主治醫師懷疑的疾病方向錯誤,毛小孩等於白吃了不需要的藥及多花藥物的費用,最後還是得再做進一步的檢查,有時候病情甚至經過拖延更加惡化,變成省小錢花大錢;盧大立以臨床經驗說,診斷性治療雖不是最好的選項,但考量飼主經濟能力,有時是個折衷的方案,希望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能幫助毛小孩。藥物都會有副作用,只要根據動物醫生指示調整劑量和給藥次數,一般都能控制在安全範圍內。(記者陳宇睿/攝影)
下一頁:毛孩生病有潛伏期?
觀念三:各種檢驗好像都有潛伏期,應如何克服這個問題?
所謂疾病潛伏期,指的是身體被病原感染後,到真正發病之前經過的時間,所以要透過健檢才能查出這個問題。一般來說疾病出現明顯症狀時,就已不是潛伏期了,而有時候地「假陽性」、「假陰性」等狀況,就有可能需要診斷性治療,或進行其他檢查、會診來判斷。
葉士平說,要避免潛伏期,就要更勤於做健檢,他舉狗「心絲蟲」為例,心絲蟲從犬隻被感染,從幼蟲長到成蟲需6個月,然而驗血是檢測成蟲,因此葉士平都會跟飼主說明,即便心絲蟲血檢的結果是陰性,建議6個月後再複檢,確定之前不是在潛伏期。盧大立也提到,所有檢測都有其極限,不可能達到100%的準確度,有時要靠飼主平日的觀察及多做其他的檢測作為判斷。所有健康檢查都會有其檢測的極限性與病症的潛伏期,唯有勤於健康檢查才能讓病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記者陳宇睿/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