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朝聖燈塔趣】海上的守護者 燈塔二三事

2018/03/31 06:00

燈塔&燈杆傻傻分不清楚! 進出港口時,或許會注意到有兩座小小的閃光塔,有些人會誤以為是燈塔,其實它們擁有其他重要作用。葉倫會指出,燈塔通常是指照亮公海的光源,進出港口的兩座閃光塔不是燈塔,真正的名字叫做「燈杆」,由交通部航港局管轄,以進港方向而言,通常是左綠右紅,用來提醒船隻方向所在。(記者陳宇睿/攝影)

記者胡琪俐/報導

達人出列

葉倫會/文史工作者

曾任海關博物館首任館長,現在醉心於大稻埕逍遙遊導覽義工工作,至今已導覽超過1千次,著有《臺灣燈塔展》、《台灣燈塔的故事》、《霧夜之光(台灣北部的燈塔)》。部落格:http://ylh515.pixnet.net/blog

談到佇立於海岸邊發光的燈塔,文史工作者葉倫會指出,燈塔的主要功能為協助附近船舶安全航行,「燈塔365天全年無休,閃耀光芒指引出回家的路,守護海上的船隻。」目前,台灣本島加離島共36座燈塔,而最早建立的其實不在本島,是位於澎湖的西嶼燈塔,又稱為「漁翁島燈塔」。

欲欣賞燈塔之美,可以從其建材與外觀分析。葉倫會提到,燈塔建材大多可分為「石材」、「磚材」、「鐵架」及「鋼筋混凝土」等,鋼筋混凝土是現有燈塔最普遍的建材,外觀以圓柱形居多,原因是燈塔位於海邊,海濱具有風大浪高特色,圓形可減少阻力,所以燈塔外觀鮮少有四方形,但也有例外,例如蘇澳燈塔就呈白色四方形構造。

石造燈塔中,頗具代表性的為東莒島燈塔、烏坵嶼燈塔,前者為白色調直筒型塔身,並開設幾扇方形窗,頗具美感;磚造燈塔外觀多呈八角形、圓形,代表燈塔有查母嶼燈塔、高雄燈塔、白沙岬燈塔;而鐵架建造的燈塔,防風力強、基地小、易建造,但由於沒有駐守空間,多半設置在地理環境較差地方,如安平燈塔就是一個鮮明例子。

至於燈塔的光源,葉倫會解釋,早期是依靠燃燒木材、木炭來發光,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一路從燃燒牛脂、魚油、植物油,演變成今日的電燈,台灣光源最強的燈塔是鵝鑾鼻燈塔,該燈塔用1,500瓦的燈泡,經由透鏡聚光、折射、放大後,可放大到180萬燭光,光距約50公里。時至今日,燈塔已逐漸發展成觀光用途,民國81年起至今有12座燈塔開放參觀,燈塔不再遙不可及,大家都能夠近距離欣賞燈塔之美。

東莒島燈塔(石造)。 (圖片提供/交通部航港局)

富貴角燈塔(鋼筋混凝土)。(記者陳宇睿/攝影)

安平燈塔(鐵架)。(記者潘自強/攝影)

白沙岬燈塔(磚造)。(記者沈昱嘉/攝影)

葉倫會/文史工作者(圖片提供/葉倫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