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日本神社 vs. 天主教堂!跟著旅遊作家深度尋訪「花蓮日式遺跡群」

文/馬繼康  攝影/馬繼康
2021/06/06 10:00

建築的破滅與再生 日式遺跡群

看著文物館內的舊照片與各式文物,依稀可以體會那段物資缺乏,但人情溫暖彼此扶持的年代。在這些斑駁頹傾或是重新整修有了新生命的建築身上,我們跨越時空參與了歷史,看到了人類的智慧與人性的軟弱。

●第一日

新城天主堂→花蓮鐵道文化館→美崙山→菁華橋、菁華林苑→松園別館→光復糖廠日式宿舍

●第二日

光復糖廠→林田山→豐田社區→慶修院

日本神社 vs.天主教堂

我的洄瀾日式遺跡之旅從新城開始,位於此地的新城天主堂有濃濃日式風格,建築規模依舊鮮明,處處都有日本神社的影子。

探訪神社遺跡,從排列呈L型的三座鳥居門開始,第一座鳥居少了兩翼,乃是民國六十八年中日斷交時被鄉公所鋸斷;第二座及第三座鳥居則多了兩側的柱子,乃是當年天主堂神父唯恐鳥居被拆除所做的掩飾,才得以保存至今。現在看來,實在有點阿Q,但從結果論來看,是當時不得不的變通做法。

進入第二座鳥居門就是神社參道,兩旁石燈籠已經換新,也夾雜舊時的洗石子石燈籠,續走到底,階梯前尚留一對守護靈獸,是日式神社常見的 犬。進入第三道鳥居就可看到神社基座,如今改為聖母亭,左手邊的涼亭是昔日的手水舍,進入神社參拜前,必須在這裡洗淨雙手及身心,而整顆花崗岩鑿刻的水池,如今被置放在教堂內,成為教徒眼中的聖水。不同宗教皆賦予它洗滌身心靈的崇高意義,這也算得上是各個宗教殊途同歸的目標。

豎立的紀念碑不顯眼地擺在花園一角,碑石正面刻著「殉難將士瘞骨碑」,背後官兵的名字已模糊,他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大概也料想不到自己身後竟然是在他鄉,暫且拋開他們侵略者的角色,從人性角度來看,還是非常傷感的一件事。

來自西方的天主堂與東方的日本神社並存於一個空間中,記錄的是日本軍的血、太魯閣族人的恨,還有天主教的包容,以及神父保存歷史紀念物的先進觀念。

天主教堂如若亞方舟

移民到台灣的日本村莊

從西元一九一一年開始,日本陸續在花蓮建立吉野(位於花蓮縣吉安鄉)、豐田(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林田(位於花蓮縣鳳林鎮)移民村。政息物失,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移民村只剩豐田社區,只有在此才能找到當時生活與規劃的蛛絲馬跡。

豐田社區雖然小, 但裡面道路設計成棋盤狀,每戶人家的土地一望即知是經過規劃的方形。當時村內有提供農業及家政技術指導的移民指導所、維護治安的駐在所以及醫療服務的醫療所,更有信仰的寄託。如今的碧蓮寺就是昔日的豐田神社,建築雖然物換星移,但碧蓮寺前延伸的參拜道上依舊可見鳥居門、石燈籠、石 等神社遺址,而廟埕前矗立的「建村三十年」──當時台灣總督題字的紀念碑,都依舊繼續見證著過往這段歷史。

而吉野移民村因為接近花蓮市,所以舊址早已消失改成新建樓房,唯一留下的是花蓮縣定的古蹟:慶修院。吉野移民村的移民多是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來的,除了以故鄉來命名移民村外,更是為了安定遠渡重洋開墾思念故鄉的心靈依託,籌建屬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就是現今的「慶修院」。以往許多移民會到此膜拜唸誦咒文,我喜歡無所為,只是坐在木造主殿前的玄關上,莊嚴安詳的氣氛也足以讓人身心放鬆,嬝嬝傳來的梵音,更讓人頓入冥想世界。

四國遍路88番所佛像

慶修院

得來不易的鐵道文化園區

除了從本土持續移民,日本人也加強在地建設,但建設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善生活,而是為了方便從殖民地掠奪各項資源的開採與運送,像是西元一九O九年開始,到一九二六年全線通車的花東線鐵路。現今位於花蓮市中山路底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內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就是當時掌管花東鐵路的神經中樞,整體建築風格屬四合院形制之日式辦公廳舍,正廳屋頂為洋式尖塔造形。在台灣光復後,廳舍成為台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一旁就是舊花蓮車站,是花蓮最熱鬧的區域,但隨著新站建好,舊站拆除,民國七十七年花蓮管理處被裁撤之後,這裡就不復往日榮景。

在花蓮縣文化局的努力下,這裡被列為歷史建築,重新整修後,以嶄新卻又保存了原本建築精神的面貌重現。內部陳設豐富,也有東部鐵路特有的相關資料與物品,都是許多人主動捐獻或四處搜尋的辛苦成果。批評哪裡做不好也許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just do it,只要有做,就有希望。在台灣做文化保存本來就不容易,一夕摧毀的東西,又怎能奢望一日間重現原貌,我們要給這些默默出力的人士多一點掌聲,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能睹物思情,搭上時光隧道的列車。

時髦的智慧型洋房建築

鄰近的菁華林苑,落成於西元一九一九年(日本大正八年),是日據時期花蓮殖產局營林所的東部出張所,主要負責造林任務,相當於現在的林務局。這幢仿文藝復興時期洋房形式的建築,對稱的拱門圓弧及柱面裝飾,顯得簡單俐落,卻不失現代及高貴之感,在當年是相當摩登的洋房式建築,從菁華林苑的建築設計也可以看出花蓮所處的自然環境,加高的門檻是避免淹水,而為了避免颱風來臨時首當其衝的屋簷,屋簷下特意留出一孔孔的通風口,不僅預防颱風可能帶來的災害,在炎熱的夏天裡更是保持室內通風的好方法,在在都流露出建築設計的智慧。

而站在菁華林苑的門口,可以清楚地遙望隔著美崙溪的松園別館,但說也奇怪,只要一離開門口,任憑從哪一個角度都無法瞥見松園別館,據說這是因為當時松園別館是作為軍事機密重地之用,為了方便從菁華林苑監看,以便發生緊急狀況時就近支援而特別設計的。一旁的菁華橋當年是吊橋,北接自來水廠及松園別館,南連菁華林苑,是重要的交通孔道,下方的美崙溪還能泛舟賞景。如今已改建為紅色橋梁,且禁止汽車通行。

美崙溪畔的日式建築

菁華林苑

保存在建築中的歲月故事

建於西元一九四三年日據晚期,建在美崙山上的松園別館,拱廊及園內挺立的琉球松為其特色。優美的樹形切割了藍天,呈現抽象畫的不規則美感。而陽光像金粉般透過松針的篩落,稀稀疏疏地灑了下來。走在其間,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很容易讓人重新回憶起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人事物。此地當初為日軍兵事部辦公室,居高可俯瞰花蓮港及太平洋,如今搖身一變為市民藝文活動的重要據點。站在這個制高點,可以了解當時日本人的用意,港口、醫院、車站、官舍都在周邊,形成完善的生活圈。美崙山的另一邊是前身為花蓮港廳神社的忠烈祠,尚志橋連接的筆直林森路,是當年鋪滿碎石的神社參道,鳥居門早就不知去向。而接近百年歷史,沒有爭議的瓊崖海棠,在明禮路上拱出一條綠色隧道,乃為一九〇八年紀念花蓮港醫院(今花蓮醫院)落成而栽種,是花蓮市最美的一景,也算得上是國寶級路樹。

看著文物館內的舊照片與各式文物, 雖然沒有經歷那樣的時光,但依稀可以體會那段物資缺乏,但人情溫暖彼此扶持的年代。歷史不能被遺忘,而歷史走過也必留下痕跡,在這些斑駁頹傾或是重新整修有了新生命的建築身上,我們跨越時空參與了歷史,更從歷史裡看到了人類的智慧與人性的軟弱。花蓮是個好地方,不只是山,也不只是海,更因為有了這些歲月的故事與遺跡,最美的風景中曾經發生過的那些人那些事。

※本文內容授權自《慢旅。台灣:風俗美景:跟著深度旅行家馬繼康遊台灣》,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馬繼康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粉絲團:「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城鎮漫步、鐵道尋訪,
品味老建築的迷人風韻;
部落慶典、民俗盛事,
感受最道地的風土人情,
透過10條深度旅遊路線,
和馬繼康一起放緩步調,行腳台灣,
慢慢來,才能看見好風景。

延伸閱讀
>「望海盪鞦韆、台版宮崎駿小屋」洗版IG!花蓮 4 個私房景點拍到不想回家
>手刨 + 日曬成就珍貴藕粉!跟著旅遊作家「流蓮忘返」台南白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