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生活撇步】防趾惡化!拇趾外翻自己救

2019/04/06 06:00

拇趾外翻最簡單的測量方法是量第一個蹠(音同直)骨跟趾骨偏差的角度。(生活週報製圖)

記者姜凱玲/報導

別再以為拇趾外翻只會影響外觀!過度負重或是穿著楦頭過窄的鞋子等行為,容易造成拇趾外翻,加上若程度嚴重,除了會造成站立不穩,更可能影響全身骨骼、關節歪斜,千萬要注意!

醫師出列

楊峯芃/杏誠復健診所院長。曾任台北醫學大學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

李建志/杏誠復健診所物理治療組長。專長肌肉骨骼、運動傷害、神經疾患物理治療。

杏誠復健診所院長楊峯芃表示,拇趾外翻主要分3個程度,最簡單的測量方法是量「第一蹠(音同直)骨」跟「趾骨」偏差的角度,正常情況是小於15度,輕度拇趾外翻為20~30度、中度為30~40度、重度為大於40度。

拇趾外翻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先天性多半因為遺傳或是扁平足所致,由於先天足部結構不良,足底的壓力不平均,使得大拇趾關節壓力過大而造成變形。而後天性多半是因為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或是楦頭過窄的鞋子,前足壓力大且壓迫大拇趾,使症狀加重。

楊峯芃說,拇趾外翻的初期症狀會出現「大拇趾滑囊炎」(滑囊是一種微小且充滿液體的囊,位在關節周圍的骨骼、肌肉、肌腱與韌帶間,具有潤滑、減少身體組織之間的摩擦作用,使得關節可以容易移動),患者會感受到大拇趾關節周圍明顯紅腫熱痛,此時可以使用藥物緩解疼痛症狀,或針對疼痛部位進行物理治療,如電療、超音波以及足部運動治療等,當症狀或變形較為嚴重時,大拇趾關節外側韌帶容易鬆弛,大拇趾會擠壓到第2個腳趾頭,容易使皮膚受傷或是長繭,此時可以使用輔具,如矯正鞋墊、矯正器改善拇趾外翻的現象,強化足部肌肉也非常重要,避免拇趾外翻繼續惡化。

除了不要穿著高於兩吋的鞋子,挑選鞋子時也要注意是否合腳,長期站立、體重過重或負重者(重物會增加足部負擔),也要特別注意。楊峯芃也強調,雙腳是身體的根基,根基不穩可能進而引發膝蓋、髖關節與腰椎退化等問題,年紀較大的長者,若有拇趾外翻的問題,走路也較容易跌倒,千萬得當心。

做足4運動

接下來請杏誠復健診所物理治療組長李建志教讀者幾項簡易的足部運動,早晚各做一回,可以改善拇趾外翻的情況。

開足運動

先將小趾向下踩,再將大拇趾用力向外展開,每次停留5~10秒,重複10次,可左右腳一起做。此運動可以用來訓練足底內側的外展拇肌。

訓練屈趾肌3招

抓毛巾運動

將腳趾彎曲,做出抓毛巾的動作,每次持續5~10秒,重複10次,可左右腳一起做。此運動可用來訓練足底的屈趾肌,達到支撐足弓的效果。

腳趾彈力帶運動

將手抓著彈力帶向上拉,腳向下踩5~10秒,重複10次,訓練效果類似抓毛巾運動。

大拇趾彈力帶運動

手抓著彈力帶向上拉,大拇趾向下踩5~10秒,重複10次,此運動可用來訓練大拇趾屈趾肌。

抓毛巾運動示範圖。(記者沈昱嘉/攝影)

開足運動示範圖。(記者沈昱嘉/攝影)

腳趾彈力帶運動示範圖。(記者沈昱嘉/攝影)

大拇趾彈力帶運動示範圖。(記者沈昱嘉/攝影)

減少穿尖頭鞋才比較不會引發拇趾外翻。(記者沈昱嘉/攝影)

利用輔助鞋墊,緩解腳拇趾承受過大壓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李建志/杏誠復健診所物理治療組長。(記者沈昱嘉/攝影)

楊峯芃/杏誠復健診所院長。(記者沈昱嘉/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