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你累了嗎?
你聽過慢性疲勞症候群嗎?

2006/04/22 06:00

文/洪作行

長期疲勞、記性變差、睡不好,似乎是許多人的通病,於是人們就會開始懷疑是不是身體出了狀況,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處就醫,也做了很多檢查,但沒法找出確切的病因,醫師也只能建議要多休息,並適時放鬆自己。

但好像不管怎麼休息,也無法消弭長久以來的疲累感,「我倒底怎麼了?」這句話可能是這群人共同的問題。

一般而言,疲勞可因適當的休息而得到舒緩,然而像這些有長期性疲勞,卻怎麼也找不出確切的病因的現象,醫學界在1988年,定義出「慢性疲勞症候群」這個診斷名稱,用來統稱這些長期受疲勞所苦,卻又找不出病因的疾病。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定義是,排除所有可能造成疲勞的慢性病因(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而發生持續或斷斷續續的疲勞感達6個月以上,且無法因休息而舒緩,並且符合6項以上症狀,加上2項以上的徵象。

發生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確切原因仍在探討中,不過臨床經驗可歸納出,多數與慢性感染、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免疫系統失衡及營養不均衡等因素有關。

好發族群也有以下特徵,一是處在壓力大的行業,因為壓力容易使自律神經系統不平衡,以致免疫力下降;二是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的停經後婦女;三是營養攝取不均,及缺乏抗氧化維生素的外食族。

長期疲勞的結果,會導致許多問題,如睡眠品質不好,壓力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系統,造成咽喉炎、消化性潰瘍、頭痛、心肌梗塞等心身症。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對生活環境中,新出現的事情感到不適應,繼而產生過度情緒的反應。

由於慢性疲勞通常不是因為單一器官出現狀況而產生的問題,而是身體綜合機能不協調所引發的症狀,因此需要由專業醫師評估個人的身體狀況、生活型態及家族病史等,再給予進一步的檢測建議。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飲食部分要採取高纖維、低脂與低熱量的飲食原則,並落實每星期3次、每次30分鐘,及心跳達到130下的333運動原則。如果可能,最好在晚上11點之前睡著,讓自己有足夠的睡眠及充分的休息與放鬆,這些都是揮別疲勞、倦怠的不二法門。

要提醒的是,疲勞感往往也是疾病早期的徵兆,若是長期感覺疲勞,還是必須尋求專科醫師進行長期追蹤,或是定期健康檢查,才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本文作者為台北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功能醫學中心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