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大腸癌可選擇
無痛腸胃鏡篩檢

2006/01/22 06:00

文/納祖德

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台灣10大癌症死因第3名,其發生率為第4名,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及常有解便不完全感時,往往都已是二、三期以後,唯有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5年存活率最高可達9成。

大腸癌高危險群多為家族有癌症病史及曾患有大腸瘜肉者。根據一項於93至94年間,針對5,129位大腸鏡篩檢者所做的統計發現,確定罹患大腸癌者有12人,最年輕的32歲,其中就有6位有癌症家族病史,機率高達50%。在這12位大腸癌病患中,糞便潛血檢查反應呈現陽性的有10人,但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偏高者卻只有2位。由此可知,要有效篩檢出大腸癌,單看一項檢查結果並不夠,要接受糞便潛血及腸鏡等完整且專業的各項腸癌相關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癌。

去年國民健康局提供8000個全大腸鏡檢查名額,但最後統計卻只用了2000個。由此數據可知,除了大腸癌篩檢的重要性仍須強化推廣外,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如果害怕因腸鏡檢查所產生的不適感,建議民眾在健康檢查時可選擇無痛腸胃鏡篩檢。無痛腸胃鏡在國外已行之多年,台灣也已跟進,並有豐富的執行經驗,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鎮靜止痛的麻醉,如果受檢者狀況佳,無痛腸胃鏡檢查約在20分鐘內就可完成。由於一般腸癌病變多好發於35至60公分的乙狀結腸處,因此一般人做腸鏡篩檢,可先選擇做60公分的乙狀結腸鏡。但若有家族癌症病史、最近排便習慣改變、曾患有腸瘜肉或相關檢查發現異常數值者,醫師才會建議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將篩檢長度從乙狀結腸延伸到整個腸段約120公分的大腸迴盲瓣處。53歲的藝人楊烈就是最典型的大腸癌患者,罹患年齡正處於大腸癌好發的50至69歲間,發生癌病變部位也約在45公分處的大腸,其所發生的症狀如連續兩個月的腹瀉、體重減輕、疲倦等,都是大腸癌非常典型的病兆。

建議民眾除了平日注意飲食、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40歲以上步入中年者,由於已進入癌症的好發年齡,建議至少做一次完整的全大腸鏡檢查,並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並注意本身排便習慣,如篩檢出大腸癌,要積極面對治療,早期發現治癒率高。(本文作者為台北聯安診所院長)


大腸直腸癌高危險族群

應及早接受篩檢的大腸直腸癌高危險族群包括:

■慢性潰瘍性結腸癌病人。

■家族性結腸腺瘤瘜肉症的家族成員(為一種顯性遺傳疾病,病人結腸會有上百上千的腺瘤瘜肉,45歲時90%的病人會發生大腸直腸癌)。

■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之家族成員(指的是家族中連續二代中有3個近親有大腸直腸癌,且其中2人須為第三者的一等親 (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同時至少一人的年紀必須小於50歲。

■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直腸癌比率也比一般大眾高。

■有大腸直腸腺瘤或腺癌病史的病人(終其一生出現新的大腸腺瘤的機率也會超過50%,而出現第二個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較高)。 (納祖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