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蝠」到金門 台灣地區新紀錄種蝙蝠

文/記者吳正庭  攝影/金門縣政府/圖片提供
2018/02/26 23:09

台灣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紀錄種蝙蝠「大足鼠耳蝠」。(圖由金門縣政府提供)

金門縣政府今天表示,1月有遊客在金門發現1隻受傷的雄性蝙蝠,經台灣蝙蝠學會鑑定,確認是「大足鼠耳蝠」,這是台灣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紀錄種蝙蝠,也使得蝙蝠在台灣的種類達到37種。

「大足鼠耳蝠」腳部大,後腳掌跟腳脛為一比一。(圖由金門縣政府提供)

縣府轉述台灣蝙蝠學會秘書長周政翰說法指出,新紀錄種除了表示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外,也顯示金門地區與鄰近區域物種移動與交流的現象,對於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相對有助益。

縣府指出,1月25日有遊客在金門縣畜試所拾獲1隻無法飛行的蝙蝠,經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獸醫檢傷,該雄性蝙蝠嚴重脫水,身上有多處不明創傷,雖經搶救仍死亡。

金門動保協會發現該隻蝙蝠並非金門常見,將屍體寄交台灣蝙蝠學會鑑定,與採自香港雄性個體標本比對結果相符,確認是大足鼠耳蝠(Myotis pilosus),這是台灣地區首次發現的紀錄種。

縣府轉述台灣蝙蝠學會祕書長周政翰的說法表示,大足鼠耳蝠主要食物為昆蟲,腳部特別大,後腳掌跟腳脛比例為1比1,會利用大腳來抓魚吃,是具有捕食魚能力的物種,目前的分布地點包括中國、香港及越南等區域。

縣府農林科長鐘立偉說,台灣地區包括該蝙蝠在內的新紀錄種已達37種,金門地區有東亞家蝠、絨山蝠、高頭蝠、東亞摺翅蝠、大高頭蝠(或稱大黃蝠)、短吻食果蝠(或稱印度犬果蝠)及大足鼠耳蝠等7種,台灣本島僅有前4種。

縣府指出,傳統上,蝙蝠的「蝠」與「福」同音,金門許多閩南建築,常能發現牠的彩繪或圖騰標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