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城市找樂子】找尋博物館的「豬」絲馬跡 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02/04 06:00

台灣野豬(幼豬標本)。(記者沈昱嘉/攝影)

記者吳書緯/報導

豬年到,除了到動物園或牧場看豬,台灣各地的博物館也展示了與豬相關的文物或模型,這次就跟著週報的腳步一探究竟,也更認識這塊土地與豬的自然、文化連結。

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創立於1908年,若是對臺博館的館藏感覺到「包山包海」,這是因為這裡是一間自然史博物館,涵蓋了人類學、地質學、植物學與動物學,豬的藏品在人類學領域中,是各種豬造型的器物、歷史照片、與豬有關的器物,或以豬牙、豬鬃製作的裝飾物,而在動物學則是各種豬的標本。以下介紹4件目前正展出,與豬有關的藏品。

台灣野豬(幼豬標本)

這隻台灣野豬是一頭幼豬,與展示空間中一旁的石虎標本相比,可發現這隻野豬標本的「迷你」,除了從尺寸分辨之外,臺博館研究員林俊聰提到,如同這個標本,台灣野豬在幼豬時期,身上的毛色會有條紋,作用就像迷彩,讓幼豬能在樹叢與林地間移動時,不被獵食者發現。當台灣野豬成年後,條紋就會消失,同時毛色會變深褐色、毛質變硬,林俊聰補充過去台灣民間使用的油漆刷,許多是用成年台灣野豬的毛所製作。

藏在哪?發現臺灣常設展—當代台灣自然保育(迴廊)

台灣野豬(頭骨)

這件頭骨展示在展區上半部,需抬頭才會看見,但仔細端詳這件台灣野豬頭骨標本,卻發現只有一邊的下顎,臺博館研究員林俊聰解釋,這件標本推測是日治時代在野外採集時,從死去的野豬所採下,消失的另外一側頭骨可能是被其他動物所叼走「享用」。

藏在哪?發現臺灣常設展—標本的世界(東展廳)

排灣族木雕人像(揹山豬)

若是正對這尊排灣族木雕人像,會納悶與豬有何關聯?這時候不妨稍微移動腳步,從側面看這尊雕像,就會發現原來人像揹了1隻台灣野豬在背後。臺博館說明員黃冠龍說,木雕對於台灣原住民來說是很重要的藝術象徵與呈現手法,特別是排灣族與魯凱族,原住民在雕刻木雕時經常是以生活中的行為作為主題,因此這件木雕呈現了勇士在山林狩獵到野豬的形象。

藏在哪?發現臺灣常設展—森丑之助單元(東展廳)

鄒族男子山豬牙臂環

臺博館說明員黃冠龍提到,對鄒族男子而言,如果在山林間狩獵到台灣野豬代表是一位成功的獵人與勇士,因此會將野豬的獠牙製成臂環佩戴,作為成就與階級的象徵,這件藏品象徵了原住民的狩獵文化以及階級形象的表現,這件臂環是在日治時期由佐久間財團所蒐集,當年佐久間財團在1927~1929短短2年間就收藏了1,760件原住民文物,成為今日臺博館原住民收藏的一大重要組成。

藏在哪?發現臺灣常設展—物的旅程(西展廳)

Info 國立臺灣博物館

(02)2382-2566,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09:30~17:00,每週一、除夕及大年初一休館全票30元、半票15元, https://www.ntm.gov.tw/ ,FB: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排灣族木雕人像(揹山豬)。(記者沈昱嘉/攝影)

台灣野豬(頭骨)。(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創立於1908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記者沈昱嘉/攝影)

博物館的豬藏品不一定是「全豬」,需要多留點心才能發現。(記者沈昱嘉/攝影)

鄒族男子山豬牙臂環。(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