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莫負好春光 養生好時節

2006/02/26 06:00

文/顏宏融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養生大計也是一樣,從春天開始養生,可以打好一年的根基。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很早就提到春天養生的重點在於「春夏養陽」。因為春天陽氣升發,萬物萌芽,歷代醫家均強調「三月養生,重在陽」。

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天屬於五行中的木,而人體五臟中的肝與木相應。中醫的肝除了有一部分西醫所指的消化、代謝、解毒等功能外,還包括一部份精神與神經系統的功能,所以春季養肝首先要注意調暢情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日夜處在緊張、焦慮的狀態,時常發脾氣,會導致肝氣鬱結,或是肝火太過,不僅容易憂鬱,也會導致氣機混亂。

春天應保持心情舒暢,紓解壓力,以開朗的心境迎接春天的到來,順應肝的調達之性。

春天樹木枝芽吐新綠,人體氣血也和自然界一樣需要舒展暢達,因此春天也是個運動鍛鍊的好時機,可以疏筋活絡,有益肝臟健康,例如太極拳、瑜伽、游泳、慢跑,甚至是簡單的伸展操都是很好的運動項目;郊遊踏青、賞花健行,到綠意盎然的公園湖邊、林蔭郊區都可以讓身體融入自然美景,感應萬物蓬勃的生機。

睡眠方面則儘可能在晚上11點以前入睡,這個時候是中醫經絡理論中,氣血運行於肝膽經的時刻,早一點入睡有助於肝的升發疏泄。

春季養生食材應以蔬菜為主,可以多攝取一些芽菜類,例如黃豆芽、綠豆芽、苜蓿芽、豌豆芽、香椿芽等,少吃酸澀、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可以攝取性味甘溫的食物,例如大棗、扁豆、栗子、菠菜、牛肉,也可以補充一些韭菜、香菜、胡蘿蔔、蘋果等。

尤其是蔥與韭菜,不但在春天盛產,滋味也最甜美。

蘇東坡就曾寫過「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早春的韭菜吃起來味道甘甜,較少辛辣嗆鼻的味道,乍暖還寒的初春,正是需要保養陽氣的時候,李時珍也說:「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煮熟後的韭菜甘溫補中,正適合這個季節食用,不過體質燥熱、火氣大的人,一次也不要吃太多。

早春時節忽冷忽熱,萬物復甦的同時,病菌、病毒也紛紛出籠,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增多,應根據氣候變化,調整衣著。(本文作者為長庚醫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


皮膚過敏
換洗髮精是否有關?

Q:日前買了1瓶含有杏仁等純天然香精的洗髮精產品,回家後馬上用,剛洗完並不覺得有異狀,但是第2天開始覺得兩側耳朵紅癢,第3天連脖子跟臉也開始搔癢,臉摸起來還有粗粗的感覺。

第2次洗髮時,特別仔細把洗髮精沖乾淨,但是癢感不減,直到吃了1顆抗組織胺後,搔癢的感覺才慢慢減退。請問,這可能是對洗髮精過敏嗎﹖

A:如果是在第1次使用這種產品的隔日,就出現皮膚症狀,則皮膚搔癢症狀應該不是過敏反應所致。這是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必須要花7天到14天才能認識1個新的致敏成分,所以對一個全新的產品,不可能在使用隔日就出現過敏反應。

除非是過去就曾經接觸過該產品內的某種成分,身體已經認識的這個成分,才可能在初次使用的第2天就出現過敏反應。

也因此,比較可能是由於「刺激」所致,也就是說,產品的酸鹼度調配得不好,或是產品相關物理化學特性對您的皮膚造成刺激,以致造成後續的紅腫或是搔癢反應。

由於每個人的皮膚厚度不同,相同產品對於不同人的影響也不一樣,即使產品酸鹼度會對您造成刺激,但其他共用產品的家人未必會出現症狀。

至於使用抗組織胺後,搔癢感便減輕,這是因為抗組織胺本來就是拿來止癢的,對於多數皮膚搔癢症狀都能緩解,並非只針對過敏反應。

如果發現自己在換洗髮精或相關沐浴用品時,都會出現類似反應,不妨到門診進行貼膚試驗,找出真正的原因。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解答,記者洪素卿整理)


老人夜裡睡不好
行為治療效果好

文/柯俊銘

國外流行病學調查,有30%以上的老人長期為失眠所苦。「睏未好」的後果,不僅造成當事者容易感到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外,也易提高心臟病發與遭遇意外傷害的風險。

服藥仍是目前最普遍的處理方法,雖然迅速有效,卻可能引發藥物依賴、白晝嗜睡等副作用。有專家指出,中途貿然停藥或減量使用,恐怕事後只會更難入睡。一份年初發表在《健康心理學》期刊的報告指出,患者若對藥物存有疑慮,不妨改接受行為治療,療效似乎也較能長久。

在該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者,共回顧23份與治療失眠相關的臨床文獻。內容除有傳統的投藥介入外,也包括3種行為治療模式:

●認知行為治療﹙CBT﹚:重點是矯正患者對於睡眠的不當想法與感受,且教導其如何克服失眠的困擾,如有睡意時才就寢、20分鐘內無法入睡便起床、規律運動、餐後避免酒精等刺激物質的攝取等。

●行為改變:規劃睡眠時間表,限制個人平時的睡眠量,強迫固定時間起床,藉以逐步提升睡眠品質。

●放鬆訓練:透過大小肌肉的交替收放,促使身體諸多生理運作(如脈動、呼吸、排汗等)減緩,降低大腦皮質活動與神經系統的內在刺激,達到身心完全放鬆,可以專注於睡眠。

研究結果發現,改變睡眠習慣與態度的行為治療,比起藥物更能幫助失眠者獲得持續的症狀緩解,顯示老人和年輕人一樣可從行為治療中獲得幫助。

學者建議,若家中有失眠的長者,不妨諮詢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尋求行為治療的協助。(本文作者為高雄市公職臨床心理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