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父紀念館是得意作!「建築詩人」王大閎辭世,經典設計還包括...

文/記者吳書緯  攝影/記者臺大翔、沈昱嘉、陳宇睿
2018/05/30 12:08

王大閎建築美學巡禮3: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是在1961年由時任校長的錢思亮委託王大閎設計,位於台大椰林大道盡頭旁,活動中心的摺板式屋頂是其特色,與常見的摺板屋頂相比,王大閎的設計帶了點細膩,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摺板的高點比低點還外移了一些距離,帶有飛簷之勢,側邊摺版忽然在高點停止,也營造了輕盈飛翔的線,讓整棟建築沉浸在既傳統又現代的氛圍。半世紀過去,活動中心仍是台大學生重要的使用空間,漫步校園不妨到此感受大師設計初衷。
椰林大道盡頭旁的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摺板屋頂是其特色。﹙記者陳宇睿/攝影﹚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摺板的屋頂向外延伸,製造出起翹的感覺,與當時常見的摺板有所不同。﹙記者陳宇睿/攝影﹚

DATA
電話:(02)3366-3247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資訊:室內07:00~22:00,無休。

王大閎建築美學巡禮4: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位於仁愛路上的東門基督長老教會,是目前僅知王大閎設計的唯一的宗教性建築作品,徐明松說,東門教會原本的舊樓面向臨沂街,因購得面仁愛路的土地而能擴建,於是委託了王大閎。據林瑞隆牧師回憶,擴建是由教友顏春安長老牽線,出身台南望族的顏春安曾赴美留學,或許是這層原因使兩人相熟,林瑞隆也回憶到,兩人都是使用英語交談。
王大閎深知面向仁愛路的一端就是都市中巨大的招牌看板,他在面寬有限的仁愛路上,拉起了一座高聳、裝飾性的巨大立面,並在上半設計出一個空氣十字架,也透過立面隔絕了教堂內的寧靜,漫步在仁愛路上別忘了抬起頭來,看看大師的巧妙安排。
東門教會面向仁愛路上的基地面寬不大,王大閎以高聳的巨大立面刻畫出空氣十字架。﹙記者沈昱嘉/攝影﹚教會的舊樓是否由王大閎設計尚未有定論,仿哥德式建築的屋頂也極富創意。﹙記者沈昱嘉/攝影﹚徐明松最推薦的視角也是東門基督長老教會面向仁愛路的巨大立面,但從後方可以看到新樓(左)與舊樓(右)的接合處。﹙記者沈昱嘉/攝影﹚
DATA
電話:(02)2351-3589(參觀請電洽教會)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76號

王大閎(1917~2018)
父親是民國知名法學家王寵惠,曾任中華民國第1任司法院長等職,王大閎童年在中國文人庭院建築林立的蘇州成長,這段成長經歷對於他日後建築設計融合庭園建築的構思有重要影響。13歲時家人定居歐陸,到瑞士讀中學,之後赴英國劍橋大學就讀建築系,二戰方酣,改至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
徐明松說,王大閎處在戰亂年代,卻能受到完整的建築養成教育,是華人建築同輩中少見。葛羅培斯是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校創辦人,後避納粹遷居美國,並將包浩斯的建築精神帶到美洲大陸,王大閎在哈佛期間學習到其精髓,在日後的作品中常見到空間的流動、少即是多的美學與現代建築的機能性。
王大閎哈佛畢業後,1947年回到中國上海與4位建築師好友合開事務所,1949年後短暫到香港執業、1953年來台,1950至1970年代是其建築作品的高峰期,國父紀念館、外交部與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都在這個時期完成,徐明松說,王大閎在台進行了「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實驗探索,將傳統建築的精神融合在全新的創作上。
(圖片提供/徐明松,鄒昌銘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