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的「THE MEZZ牛排龍蝦館」西餐廳,用漢堡麵包製作「可達(kota)」三明治,餡料有臘腸與起司,「可達」三明治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時流行,是當時非裔礦工在短暫的休息時間中,為方便食用午餐而發明。(圖/台南遠東香格里拉提供)
台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為奧運推出五大洲的菜餚,其中有南非經典三明治「可達(kota)」,名稱起源是「四分之一(quarter)」,意思是把四分之一條的白麵包挖一個洞,往裡面塞入各種配料,以便種族隔離時期的勞工,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用餐,如今這道傳奇菜餚成為經典,也衍生各種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大亨小傳》命名的「蓋茲比」三明治。
「可達」屬於街頭小吃,是人們應對生活的食物,所以像肉燥飯一樣,起源很模糊,普遍認為是在「黃金之地」、礦業發達的南非豪登省(Gauteng)開始流行,因為這款三明治,是在種族隔離政策時,非裔礦工的午餐,讓礦工能在短時間、任何地方吃完食物、補充體力。
「可達」是指麵包的尺寸,製作方式是將四分之一條麵包挖出一個洞,通常會加入肉沫、馬鈴薯泥一起吃,或是塞入薯條與香腸,也可以加入任何手邊的材料或醬汁,但主打是應對高勞力的高碳水。
南非各地都有「可達」,有各種稱呼,其中夸祖魯納塔爾省的德班市(Durban)的咖哩包「Bunny Chow」最為特別,在挖空的麵包添入咖哩,據傳是印度移工發明,是為了能在甘蔗園方便吃咖哩,用麵包替換米飯,更方便食用。
在南非的普托利亞省(Pretoria),「可達」被稱「Spathlo」,在姆普馬蘭加(Mpumalanga)則被稱為「Skhambane」,但只有名稱不同,實體都是用空心麵包夾著各種餡料,也有用各種不同麵包、捲餅來製作的變異版「可達」。
著名的衍生版,是一款在開普頓流行,用長棍麵包製作的「蓋茲比(Gatsby)」三明治,命名的起源來自1974年,影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演出的《大亨小傳》主角蓋茲比。
當時Super Fisheries的老闆潘迪(Pandy)在1976年時請工人吃飯,挖空圓麵包,塞進火腿、薯片跟泡菜,一位工人吃完大讚,這款三明治一定會造成另一個「蓋茲比旋風(Gatsby smash)」,潘迪因此稱這種三明治為「蓋茲比」,因為圓麵包不方便食用,所以才改良成長棍麵包。
台南遠東香格里拉製作的「可達」是用漢堡麵包挖空,加入臘腸、起司,撒上香料。除了可達餅,飯店「THE MEZZ牛排龍蝦館」設計的新菜中,歐洲代表是法國南部勃艮第(Burgundy)地區的名菜「紅酒燉雞(Coq au Vin)」、美洲是用「BBQ豬肋排」。亞洲是用芒果入菜的「火焰燒烤芒果櫻桃鴨」,大洋洲選紐澳地區代表,提供「炭烤鮭魚佐奇異果莎莎」。歐洲代表是法國南部勃艮第(Burgundy)地區的名菜「紅酒燉雞(Coq au Vin)」、美洲是用「BBQ豬肋排」,亞洲是用芒果入菜的「火焰燒烤芒果櫻桃鴨」,大洋洲選紐澳地區代表,提供「炭烤鮭魚佐奇異果莎莎」。(圖/台南遠東香格里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