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當蝸居族!「共居生活」在台北找到家的溫度

文/記者萬玟伶  攝影/記者臺大翔
2017/11/14 14:00

「終於結束加班的一天,提著便當返回租屋處,對著電腦草草吃完飯,匆匆洗了澡後就倒頭睡下......」這是許多租屋族每日生活寫照。台北居大不易,若是隻身一人到台北打拚,想要租金合理、住得舒適,又希望生活得不孤單,或許可考慮國外漸趨流行的「共居共生」模式!

「共居」是什麼?

「共居」一詞從去年開始在台北租屋圈中流傳,但此模式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如丹麥的共居社區、日本的共屋,鄰近台灣的香港近年亦有共居住宅興起,主要提供一個社區或樓房空間,讓不同背景、互不熟識的人住下,藉由一同分享公共空間、舉辦交流活動,進而凝聚彼此感情,享受「家」的溫度。「玖樓」平日最熱鬧的地方就屬廚房與飯廳,從早上開始就有一群室友在這裡沖煮咖啡、自製早點;深夜時分,仍有晚歸的人幫忙準備彼此隔日的便當。
這些模式一方面想改變現代人工作繁忙、人際關係疏離的失衡生活,另一方面也欲扭轉高租金卻低品質的租屋市場。長期關注居住正義問題的達人張金鶚直言:「過去,大家把房子當做是一件商品、一個賺錢的工具,卻忘了蓋房子其實是為了住人。而租屋族群在過去是很弱勢的,如今共居組織的興起,最重要的是讓裡面的人生活得更好,讓房子更有效率地被居住使用。」
2015年成立、現管理10多處共居空間,今年也與新北市政府合作「青銀共居」計畫的「玖樓」,可說是台北極具代表性的共居組織。創辦人之一的潘信榮表示,現下的共居組織多是扮演經營管理者的角色,向原屋主承租房子後,規劃共享空間、打造適合共居生活的格局,再尋找合適房客。

共居與合租有何不同?

潘信榮解釋:「共居比起合租,較有制度化和組織化,如對公共空間訂出明確使用規範,共享資源的分配等;同時,管理者也會提供某些服務,如固定請人打掃,維持空間基本整潔。有別於合租擔心的室友問題,共居的管理者也會把關篩選,除了顧慮安全,也希望盡可能地將不同背景、經歷的房客安排一起,豐富彼此生活圈。」對「共居」房客來說,租金租到的不只是房子,而是有更多可能性的生活。訂出詳細的值日生輪值表,並督促室友們遵守,可大幅降低「公共空間誰來打掃」等問題。(記者臺大翔/攝影)

共居前先了解!

共居生活雖不無聊,卻也要有「與他人生活習慣不同調」的心理準備,和室友溝通、協調甚至退讓,都是無可避免的課題。體驗過共居生活的房客中,有不少人建議:「抱持一顆包容開放的心,生活起來會比較坦率開心。」也有人表示:「不要帶著『一定要交到很棒的朋友、學到新事物』之類的預設目標,順著一般的生活腳步,才不會覺得期望落差。」
「共居」最容易遇到什麼生活困擾?以下訪問了4位管理者及10多位共居房客,歸納5點提供給有興趣「共居」的你先了解!
Top 1▲吃過的碗盤沒有馬上洗
Top 2▲冰箱東西放到過期
Top 3▲不馬上處理的垃圾飄出異味
Top 4▲公共空間堆太多私人東西
Top 5▲空間很難有完全安靜的時候

 

下一頁:我想「共居」哪裡找?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