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用鏡頭說故事!專訪《黑熊來了》導演麥覺明 耗時11年只為傳遞深刻感動

文/記者鄭惠文  攝影/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圖片提供
2019/12/13 14:20

從記錄台灣山林美景的電視節目《MIT台灣誌》,到逐熊跡的紀錄片《黑熊來了》,導演麥覺明以他獨特的敘事視角,帶領大家更貼近這片土地,以及見證到台灣黑熊的珍貴影像,而耗時11年拍攝的《黑熊來了》,這次,真的來了。

導演麥覺明回憶,每當聽到「BB(黑熊)來了」時,一半是開心,一半也是害怕,只要黃美秀老師一通電話,即便手邊正在進行節目的拍攝,也要立刻出發拍熊。(圖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紀錄片《黑熊來了》導演麥覺明,自2008年隨「黑熊媽媽」黃美秀老師走入山野尋熊跡、拍攝珍貴的台灣黑熊畫面,但其實一開始,麥覺明並沒有打算推出紀錄片,他說:「記錄台灣山林是我的興趣,我覺得特別的生態或很美的景色,能拍的就會去拍,不管是做節目、拍紀錄片,對我來講都是一樣的,我用影片來寫日記、做紀錄,這些曾去過的地方和事物,都是很重要的資料。」

直到2014年,黃美秀再度與麥覺明連絡要去花蓮大分做黑熊的「捕捉繫放」,他便決定帶「台灣黑熊」躍上大螢幕:「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因為台灣黑熊是保育類動物,一般人不能隨意接近,何況是去捕捉牠,老師(黃美秀)是經申請許可,才能去做這個計畫。」

耗時11年的尋熊過程  盼讓大家更了解台灣黑熊

這段尋熊的漫漫長路,麥覺明一走就是11年,遇過嚴峻氣候、走過陡峭地形,從沒想過放棄的麥覺明提起黑熊鏡頭:「許多人以為遇到熊要爬樹、熊會吃肉會咬人,但紀錄片中黑熊爬樹及吃植物的畫面,能讓大家了解台灣黑熊真正的習性、生態行為。」

《黑熊來了》呈現最真實的台灣黑熊,同時,也走進了一個殘酷的現場。「除了母熊帶小熊或小熊玩耍的可愛畫面,其實也有不少黑熊斷掌、斷趾的影像。」藉由這部紀錄片,想讓大家去省思的麥覺明更提到,這些台灣黑熊遇到的困境、生存空間的壓縮,都在提醒我們應盡量將山林保留下來、保護環境。

沒能放進紀錄片裡 死去卻以另種形式活著的熊 

麥覺明將11年來拍熊的過程濃縮成2小時的紀錄片,有些故事雖沒能搬進大螢幕,卻深深烙印在他心中,「2014年時,有山友在向陽山屋旁發現了熊屍體,根據布農族獵人的說法,在野外幾乎是看不到死掉的熊,通常熊會找一個隱密的地方死亡。因此林務局和老師就決定把熊運下山、到屏科大做解剖檢測。」當時連夜去拍攝的麥覺明說,當熊運出來、黃美秀用晶片機一掃時,機器馬上就有反應,一查晶片號碼後才發現,這隻熊曾在15年前被黃美秀捕捉繫放過,還取了一個布農族的名字「Lon」,有著年輕、猛、兇悍的涵義;那個當下,黃美秀對死去的熊說了聲「好久不見」,而這個「好久」,從曾經健康的黑熊,到如今已是又老又受重傷的軀體。

經解剖發現Lon的胃部是空的,打破牠是吃垃圾而死的傳言,但牠的胸腔積血,代表可能曾摔落或遭到重擊,更遺憾的是,15年後再見的牠有了斷掌,顯示這些年過得很坎坷。麥覺明補充:「還有一隻拉庫拉庫熊,是在東部拉庫拉庫溪床旁被發現的死去斷掌熊,牠跟Lon最後都被製成標本,做出了最大的貢獻,讓大家知道台灣黑熊現在的危機。」

紀錄片《黑熊來了》帶大家認識台灣黑熊的習性,進而關注牠們遭遇的困境。(圖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下一頁:麥導說,南安小熊故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