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狗狗行為偏差就懲罰 小心後果嚴重

文/記者王姝琇  攝影/記者李惠洲
2018/11/25 06:00

毛孩出現行為問題,多數是因飼養方式不當造成,飼主須改變自身觀念,一味懲罰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訓犬師提及,幼犬成長社會化階段時應給予適當訓練,可讓狗狗面對生活中各種狀況都視為「正常」,也不要過度寵溺,或以擬人化方式解釋寵物行為;獸醫師表示,飼主應正確認知狗狗偏差行為的出現是漸進的,並清楚體認狗狗情緒如何影響行為。

當狗狗的行為問題過度出現以至失控,例如長時間吠叫、攻擊或因心理疾病引起異常行為,就必須針對行為問題進行深度探究。(記者李惠洲/攝影)

什麼是「行為問題」?

狗狗吠叫、隨地便溺或啃咬都屬正常行為,但若因而影響飼主與狗狗共享的生活品質下降,多數飼主會藉由服從訓練來加以改善;但當行為問題過度以至失控,例如長時間吠叫、攻擊、過度舔毛導致皮膚病變等狀況,或因心理疾病引起的異常行為,例如分離焦慮、緊迫症等,這時服從訓練往往沒有成效,必須針對行為問題進行深度探究,就像是寵物的心理醫師,從行為問題裡找出成因,並適時佐以藥物輔助、再進行行為治療,才能根治行為問題。

林瑋真醫師強調,動物服從訓練並不等同於行為治療,獸醫師必須結合評估病史、學理檢查、深入觀察人犬互動細節,及生活環境檢視等,才能抽絲剝繭照出病因,需要飼主長時間配合。

飼主教養

社會化訓練對寵物犬很重要

毛孩出現行為問題,80%是因飼養方式不當所造成,訓犬師陳正憲強調,當狗狗出現行為問題後才進行的服從或矯正訓練,效果不如事先學習來得好,他說:「寵物犬社會化階段相當重要,社會化訓練就是要讓狗狗面對各種狀況都視為是『正常』的,例如從人類觸摸、認定環境的安全感,甚至面對吹風機、吸塵器等聲響,及洗澡、剪指甲,或外出時透過嗅聞認知,並與其他犬隻互動而不起衝突等。」訓犬師陳正憲表示,寵物犬學習社會化很重要,像是要學著和其他犬隻相處。(記者李惠洲/攝影)

不當體罰會讓毛孩有心理陰影

社會化過程中,飼主不當的互動方式會養成寵物壞習慣,不當體罰也會造成心理陰影,例如狗狗破壞家具想贏得飼主注意,飼主給予訓斥、狗狗真的得到關注(但牠其實聽不懂你說什麼),當狗狗得到連結後予以強化,下次狗狗想得到關注時就會大肆破壞;陳正憲說:「若以打罵制止其行為,可能當下成功制止行為再發生,但狗狗自我保護的本能機制,長時間下來可能產生畏縮害怕的心理問題,或極端攻擊行為。」

狗狗偏差行為是漸進的過程

獸醫師林瑋真表示,小動物行為醫學提出組成行為的基本元素包含遺傳基因(先天條件,約有20%的犬貓患有遺傳性焦慮症)、後天環境(社會化過程或生活正負面經驗),以及學習(利用何種方式脫困,如咬人、逃脫等),三者互相影響行為表現,經評估後可藉由藥物(穩定情緒)、環境管理(解除環境壓力)、行為調整(建立生活架構)來維持三者平衡、改善問題。

她說:「狗狗不會突然具有攻擊性,其過程都是漸進的,『紅綠燈理論』即指出狗狗情緒會影響個體表現,綠區是情緒穩定,邏輯思考力正常,可做出正確判斷;黃區代表有厭惡事物出現,個體情緒開始焦躁、無法專注,通常飼主會覺得狗狗只是不受控,但當刺激過大、情緒進入紅區,若嘗試逃脫不成則容易轉成主動攻擊的情況。飼主必須清楚認知,在黃區和紅區要求動物學習是很困難的,任何行為調整或治療,要優先協助動物穩定情緒回到綠區,才能將學習發揮到最大功效。」紅綠燈理論。(生活週報製表)

關鍵

林瑋真強調,所有寵物行為問題的改善,飼主是最關鍵角色,與其說行為治療要改變狗狗行為問題,不如說是針對飼主進行觀念上的改變,避免擬人化解釋寵物行為,而是要站在牠們的角度去思考!

林瑋真/台南勝立動物醫院行為醫學門診醫師
兼具「小動物行為醫學」專業知識的獸醫師,因愛犬有多重行為問題,赴澳洲雪梨大學進修小動物行為醫學,將所學應用於診療,協助飼主解決毛孩行為問題。 FB:會思考的狗寵物行為訓練矯正工作室(記者李惠洲/攝影)

陳正憲/高雄東洋狗學校訓犬師
家族三代擁有超過90年的訓犬經驗,曾擔綱高雄憲兵隊警犬訓練,高雄東洋狗學校漸轉型為家犬訓練,秉持不打罵、不處罰的正向連結訓練方式。FB: 東洋狗學校(記者李惠洲/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