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宗的收藏不會只做純欣賞,而是將過去老台菜的經典菜餚盛裝在這些老碗盤上,賦予它們新生命。(記者陳宇睿/攝影)
菜餚與食器搭配仔細推敲 帶人認識台菜文化最滿足
不像現代人吃美食前,先讓手機吃(拍照),過去相機不普及且又用底片,拍人都不夠用,更何況拍菜,使過去留下關於菜餚與食器的照片少之又少,王永宗為了要推敲出過去菜跟碗盤如何搭配,先是問老師傅,但大多數老一輩廚師早已忘記。他後來靠著翻遍文獻與史料,大致找出一些答案,而料理人的職業直覺,對找答案也有幫助,例如比較乾的菜就用比較淺的盤子,而濕的菜餚則用較深的盤子,菜與碗盤的顏色也要搭配。
使用老碗盤裝著復刻老台菜的菜餚上桌,客人多半發出驚嘆「盤子是從哪裡來?」後,經由他解釋原來這些食器是過去「正港台灣製造」,讓客人進一步認識台灣料理文化與歷史,是王永宗深感滿足的。
收藏品瞧一瞧
燒炭火鍋︰王永宗的收藏不侷限碗盤,也包含其他食器,像這個燒炭火鍋在過去瓦斯爐還沒發明的年代,吃火鍋要用炭火加熱,這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記者陳宇睿/攝影)
戰後初期飯碗︰飯碗是王永宗收藏台灣老碗盤的起點,也是許多人最常見到的,甚至許多人家中至今仍有一、兩個老飯碗。王永宗收藏的飯碗,彩繪圖案各有不同,當時對於彩繪著重碗外而非碗內,而若是有壓印紋路更是少見。(記者陳宇睿/攝影)
松樹盤︰王永宗推測這塊松樹盤的彩繪風格,是受到日本畫的畫風影響,而松、竹、梅並稱「歲寒三友」,是常見的碗盤彩繪主題。王永宗表示,此松樹盤也因構圖的布局是向外擴散,讓擺盤時好發揮,通常他會放炸物類的菜在松樹盤上。(記者陳宇睿/攝影)
貼印花盤︰到了1970年代,人工彩繪的風氣漸消,改為貼印在碗盤的製作形式,而圖案也朝向傳統中國文人山水畫的風格,這類型的盤子正好是王永宗入行的年代,他通常是使用在冷盤上,讓客人在夾菜時能逐漸看到盤中的精美圖案。(記者陳宇睿/攝影)
葡萄盤︰蔬果也是過去台灣碗盤的彩繪題材之一,繪有成串的葡萄可能是象徵旺盛的生命力與「多子多孫」的延伸意涵,通常會放壽桃或麵線等祝壽的菜餚搭配,王永宗特別介紹這塊盤子是因有補釘的痕跡,過去碗盤相當珍貴,因此若損壞會請人整修,這也象徵勤儉的台灣精神。(記者陳宇睿/攝影)
魚紋盤︰這是王永宗認為收藏的老碗盤中,最為古早的其中之一,製作時間可能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初期,簡單的筆畫勾勒出魚的輪廓,魚鱗使用淡藍色與粉色描繪,周圍的水草使用青花描繪,而當時繪有魚類的碗盤比例不少,因其帶有「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的寓意。(記者陳宇睿/攝影)
山東魚盤︰收藏過程中,最常犯的錯誤不是買到贗品,而是購買到其他地區的老碗盤,像這塊魚盤看起來跟台灣的很像,但仔細看會發現釉料的顏色與台灣有差,器物的胎土與台灣也不同,雖買錯但王永宗也會保留做記錄。(記者陳宇睿/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