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琪俐/報導
空汙無所不在,出門後的自我防護相當重要!以下邀請到專家學者現身說法,帶大家辨別空氣狀態,再針對幾個不同類別給出相關建議。
達人出列
劉奕/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醫師
主治整合照護門診,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痛風等。
如何辨別空氣狀態
看APP判斷空氣品質
欲降低空汙帶來的傷害,先學會辨別空氣狀態很重要!行政院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處長張順欽指出,建議每天查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https://taqm.epa.gov.tw/taqm/tw/default.aspx),或是下載「環境即時通APP」,皆可查詢到每日空氣品質指標,並以綠、黃、橘、紅、紫、咖啡等顏色標示,分別代表良好、普通、對敏感族群不健康、對所有族群不健康、非常不健康、危害。當空氣狀態達紅色以上,建議減少戶外活動或是戴上口罩。
「環境即時通APP」還可以依據個人對空氣品質敏感程度設定提醒功能,讓使用者隨時了解所在位置的空氣品質狀況。
環境即時通APP下載:Apple App Store/免費(iOS 8.1或以上版本)、Google Play/免費(Android 4.3以上版本)
學習肉眼辨識空汙
若手邊無3C產品可查詢,也可先試著用肉眼辨別。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指出,必須找個制高點望向欲判斷的區域,例如從台北市信義區的象山眺望台北市,就是個不錯的位置,也可以到住家、公司頂樓等至高處觀察。
若天空呈現紅棕色、淡黃色、灰白色且能見度差,代表空氣品質不佳;若望過去只有白色,且太陽出來後即消散,那就只是霧氣。
所有人必遵通則
多搭大眾運輸
當空氣品質指標顯示為紅、紫、咖啡色時,若仍有外出需求,莊凱任指出,無論是步行、騎腳踏車或騎機車,皆是直接暴露於空氣中,由於尖峰時段汽、機車排放大量廢氣,請遠離車水馬龍的主要幹道,繞至小巷遠離汙染源,「如果情況允許,建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這是避開汙染源的一個好方式。」
口罩使用須知
常用口罩3種分類
談到預防空汙,會先想到佩戴口罩,不過要戴得正確、有效就是一門學問。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醫師劉奕分析,可先將口罩分成以下3種:
普通口罩:
紗布、棉布、紙製以及一般活性碳口罩。
醫療用口罩:標榜醫療用,且包裝印製有衛福部許可證號。
美規、歐規口罩:N95、FFP1。
戴N95難呼吸易喘
他進一步解釋,普通口罩對於空汙防護效果非常有限,無法過濾掉細懸浮微粒,因此不建議使用此類口罩對抗空汙,而美規N95、歐規FFP1口罩有很好的過濾力,但是通常戴著沒做什麼也會覺得喘,或是呼吸困難,無法久戴、較不實用。
醫療用口罩最實用
劉奕認為,目前最適合每天使用、不影響呼吸順暢程度,且過濾懸浮微粒效果足夠就屬醫療用口罩,亦可至醫療器材行找找看外科手術用醫療口罩,此款過濾細懸浮微粒效果較一般醫療口罩更佳。
正確佩戴口罩方式
關於口罩使用之注意事項,劉奕提醒,請將口罩上方膠條壓緊,使其貼合鼻型,然後把口罩向下拉開包覆住下巴,「有些人會把口罩反戴或把膠條戴在下巴處,甚至沒有把口罩拉開,皆是常見的錯誤使用方式。」他特別提醒,口罩越貼合臉型、和臉部越少空隙才能防止汙染源跑進口罩裡。
口罩不要重複使用
至於網路上流傳著,將醫療用口罩有顏色那面朝內,才能達到效果?劉奕說:「不是真的啦!」醫療口罩分為3層,最外層有顏色是防水層、中間用來過濾汙染源,最內層則是紗布或棉布,用來增加舒適度,因此若將防水層戴在最內層會降低功效,「有人甚至認為醫療用口罩只要洗一洗即可重複使用,這是錯誤觀念,口罩只要碰到水就該淘汰!」即便保持乾燥,也建議約8小時就換新的口罩,才能達到效果。
雙層口罩效果沒差
還有一種說法是口罩戴兩層更有效?劉奕說:「其實戴一層、戴兩層效果差不多,不過並不反對戴兩層,僅需注意第一層是否有貼合臉型就好。」
回家清洗口鼻
劉奕醫師補充,由於空汙也會透過皮膚、眼睛影響健康,空氣品質糟糕時可穿長袖遮蔽或配戴眼鏡,等於是多一重保護;回到家後,不妨用清水清洗臉部、口鼻,去除原本附著在上面的髒汙。
開車族留意事項
定期清潔冷氣濾網
開車族陷入車陣中時,只要關上窗戶、打開室內循環即能避開廢氣,不過請別輕忽車內空氣品質問題。莊凱任教授指出:「冷氣濾網要定期清潔,即便室內循環還是會吸附髒汙,且台灣氣候濕熱,哪天可能會吹出黴菌!」
車內各角落需清掃
他建議1年至少清洗1次濾網,也要注意車內清潔,戶外空氣中的灰塵、汙染源一旦被帶入車內,對車內空氣也是一大威脅,因此車內的腳踏墊、座墊、各角落都需定期清掃。
運動者採取措施
挑時段、改到室內
當空氣品質指標為紅、紫、咖啡色時,不宜外出運動,建議轉往健身房、室內泳池運動。
針對熱愛從事戶外運動者,莊凱任建議,查詢當日空氣品質指標,挑選出空氣相對好的時段運動,通常會在清晨、晚間等車流離峰時段,「盡量挑在水邊、堤防邊,且遠離馬路、空氣對流好的地方。」
多喝水增加防護力
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吳錦桐補充,欲降低空汙對健康造成的傷害,補充水分相當重要,「當呼吸道黏膜太乾時,外來物質包括汙染物等,會更容易影響呼吸道。」因此每運動10至20分鐘,請停下來喝幾口水,透過水分讓呼吸道黏膜多一層保護。
雖然空氣品質不佳時,不建議從事戶外運動,但是本次所採訪的專家,包括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家醫科醫師等,皆認為「運動的效益,其實大於空氣汙染所帶來的傷害!」強調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別因為擔心受空汙危害而放棄運動,但仍建議空氣品質極度不佳時,改為室內運動,不僅能達到運動效果,又能不受空汙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