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瑞宇/報導
鑒於官將首與八家將的任務不同,在服裝臉譜與裝備上有所差異,本週邀請到學者、廟方以及面師(專指在扮將者臉上繪畫神明臉譜的工作者)現身說法,一揭神秘面紗。
達人出列
林茂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教授課程包含台灣民俗與文化、台灣傳統戲曲、台灣俗語與歌謠;長期研究並參與台灣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著有《眾神護臺中:臺中宮廟信仰傳奇》、《臺灣民俗采風》等書。
先知道!台灣特有宗教文化
林茂賢表示,不是所有畫臉扮將的將腳(由信眾自行擔任神明的部下,遶境期間供其差遣使喚,以身體力行報答神明的庇佑)都是八家將,台灣的將腳文化,主要有北部「官將首」,以及南部的「八家將」2大體系;最簡單的分類方式,可以從人數、陣型、步法,以及最明顯的面譜區分。
此二者為中國巫儺(音同挪)文化(人戴著以木頭雕刻成鬼神形象的面具,以舞步施行溝通天地的宗教儀式)的延伸;官將首與八家將,結合宗教科儀、民間戲曲、武術與刺繡、傳統樂器、美術於一身,是台灣特有的宗教文化。
官將首盛行於北台灣 人數編制較少、動作陽剛
林茂賢說,北台灣最盛行的官將首,起源於新莊地藏庵,相傳地藏庵所在地早年為亂葬崗,不時有好兄弟作亂,故設立大眾爺廟管理,並請來地藏王菩薩,以慈悲心度化好兄弟;現在的官將首,即為地藏王菩薩身邊的鬼王增、損將軍,陣型正中央有鬼王損將軍持叉坐陣,護衛主神;為了陣形演練的對稱與巡邏需求,將增將軍化身為2人,形成3人一組的原始陣型,後陸續添加引路童子,虎頭鍘將軍等角色,故也有5、7人的編制,為單數陣型;因人數較少,所以傳承相對方便,在北台灣最為風行。
官將首肢體動作為呈現軍隊的威儀,採2步虛、1步重,每走3步就有一次用力跺地板,相當陽剛,以威嚇妖魔鬼怪;最著名的特色是青面(赤面)獠牙以及臉上有佩戴眉毛、鬢角。
八家將南部流傳最廣 陣型多變、動作較為陰柔
林茂賢表示,目前歷史最淵久的八家將有近300年歷史,起源於台南白龍庵的五福大帝信仰;相傳為明末清初遷徙來台的信眾,仿照中國福州白龍庵的壁畫,將神明身邊的兵將形象化做臉譜,扮演成神明出巡時協助開路與執行任務的兵將,共有春夏秋冬4位大神,配合文、武判官,與押解犯人的甘、柳、范、謝4位將軍,主要10位成員,故有「什家將」之稱,後來被具有刑罰、司法性質的城隍、王爺信仰吸收,因任務性質省略文武判官,縮減成8位,成為現在南部流傳最廣的八家將。
八家將以8人為單位,雙雙對對、陣型多變,動作較為陰柔,因為受到南部的歌仔戲等戲曲影響,服裝也不時可見到「水袖」等戲劇元素,最知名的角色為黑白無常范、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