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書緯/報導
地圖是可以快速認識一個地方的重要工具,同一個區域不同時代的地圖則是理解當地變遷的重要途徑,透過高傳棋所收藏的台北老地圖,可以看見台北歷史及製圖法的演進。
達人出列
高傳棋/文史工作者,南萬華加納仔人,曾任台北市文化局文獻委員會委員、台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總幹事等,現為台灣古地圖田野影像工作室負責人,2016年於華江整宅二樓成立「台北水窗口」,期許引領下一代學習、傳承老祖先的生活智慧,並活化老街區,打造永續城市。
漫談。識圖的老馬
與地圖結緣可回溯至就讀台灣大學地理系時,高傳棋說,地理系主要分成3部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與空間資訊決策,他醉心於人文地理的範疇,也就是強調人地關係的部分,是傳統地理學的核心。就讀台大期間,適逢台灣解嚴不久,許多台灣史料逐一浮現,「應該更關心自己生長的地方」促使高傳棋利用自身所學,探索家鄉的過去。因此,除了自己系上的圖書館,他還跑到地質系、人類系、農經系與法學院的圖書館,看遍日治時代的台灣地圖與史料。說起這段往事時,高傳棋帶點惋惜的口吻回憶道:「過去到圖書館都可以看到地圖原圖,但現在只能看電子檔或是微縮膠卷了。」
收藏古地圖的契機
為了更瞭解自己生長的地方,進而使高傳棋進入地理所就讀,切入「小區域歷史地理」的探索,其碩士論文就是研究家族所居住300多年的南萬華加納仔,透過不同時間歷程的一、二手資料,來探討歷史與空間利用的演替。但可別以為高傳棋的家族世居萬華就一定是位田僑仔,他兩手一揮說:「富不過三代。」所以從大學就在打工,甚至還開過清潔公司、家教公司與搬家公司,收集古地圖在此時還離他的生活很遙遠。
開始收集古地圖,要從高傳棋去北一女擔任地理代理老師說起,原先只是幫系上學姊代理幾天的課程,最後演變在北一女任教3、4年還兼修校史;他帶著女高中生們做田野調查,因需要一些地圖原件做為考證與輔助,進而切入了古地圖的收藏領域。他進一步補充,收集歷史文物的過程中,古地圖是很重要的一環。他也笑說當時有五分之一的薪水都是花在「小綠綠」的教學上,收藏古地圖與歷史文物至今,前前後後花費了將近8位數的金錢。
台灣地圖演進歷程
高傳棋簡單分析台灣地圖歷史的4個時期,首先是大航海時期,西歐諸國對於海外的貿易與擴張,重視航海圖與新領地的繪製,使得曾佔領台灣的荷蘭與西班牙皆繪製了台灣地圖,但注重在南台灣與北部基隆等要點,類型集中在航海地圖,中央山脈與花東地區著墨不多。
到了清代,清廷則是沿用了中國傳統的山水示意繪法,筆工優美且內容詳實,記錄台灣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但缺乏經緯度與比例尺等現代化的地圖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在1860年代台灣開港後,西方傳教士與探險家也帶來了西方的繪圖技巧,為19世紀的台灣留下了許多紀錄。
日治時期,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帶來了西方科學化的地圖繪製,高傳棋說日本人可以說是「以圖統地,以地治人」,利用各種不同分類的地圖記錄台灣的自然和人文現象。
而戰後,台灣地圖延續日本人留下來的基礎,由公部門接手繪製,但80年代中期之前,大比例的地圖仍屬於機密資料,民間業者在地圖出版上限制頗多,直到解嚴之後才有所改善。高傳棋也透過自己收藏的古地圖,編撰了多篇專文與書籍,讓大家能透過古地圖瞭解台北的前世今生。
細數。台北古地圖
對高傳棋來說,台北古地圖的收藏是無窮無盡的,在台灣搜集地圖不外乎是透過舊書店、骨董店或民俗藝品店,而若說起他心中的「夢幻逸品」,是「講也講不完」,他特別分享了數張古地圖,讓人一窺台北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