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黃春明
台灣當代文學作家。黃春明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他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油畫等創作。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等。現為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九彎十八拐》雜誌發行人、黃大魚兒童劇團團長。
年幼喪母的黃春明,因父親忙於工作,由阿公阿嬤帶大。他說,阿公阿嬤喜歡與鄰居分享生活瑣事,「連家裡的牛發生的事都可拿來長篇大論」,培養他說故事的能力。黃春明從小就喜歡畫畫,會拿零用錢租連環漫畫,自認繪畫功力不錯,更打趣地說:「我怎麼沒當畫家?」黃春明說:「創作者需要故事與想像力。」或許兒時經驗,造就了他豐厚的創作能力。
寫日常故事 激發讀者思考
黃春明的作品多細膩地描寫社會底層的人物百態,引發讀者共鳴。1956年發表第1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講述清道夫的孩子在學校被罰打掃教室,於是以為每天打掃街道的爸爸是不是犯錯了,產生矛盾。黃春明說:「若勞動是好事,那學校怎會拿來處罰孩子呢?」透過小事,黃春明用筆讓大家反省教育的意義。《兒子的大玩偶》、《鑼》、《看海的日子》等經典作品,更引領讀者探究社會階級的分層壓力、市井小民的悲歡及人與人間的相處之道;他也替難過情關而自殺的小兒子創作〈國峻不回來吃飯〉,內容除抒發喪子之痛,也體認到為人父的思念。談到這裡,黃春明更分享一段往事:「曾有女學生寫信給他,說因此詩讓她對自己的感情更豁達,並表明會珍惜自己的身體。」讓他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