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晶英酒店復刻宋宴後,中餐廳晶英軒新推出「食在潮汕」,共有7道經典菜餚。潮汕菜隨著潮州人遷移,融合各地烹飪風格多元發展,國內一些小吃也瞥見潮州菜的身影,這次將介紹主廚潘錦亮與廚藝團隊帶來的潮州滷水「打冷」、水瓜烙煎餅、以及甜湯圓「鴨母捻」等,相當有意思。
潮州菜起源中國歷史名城廣東的潮汕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在出海口、農漁業盛行,因此食材豐富,喜歡滷味又以烹飪海鮮見長,現今大約可分為「本土潮州菜」、「港澳潮州菜」與「南洋潮州菜」三大分支,發展各自鮮明的特色。
在台灣,潮州人遷徙可追溯鄭氏時期,他們隨鄭成功攻佔安平後,鄭式又從閩、粵沿岸招募移民到台南開墾,由於台灣的屬於亞熱帶氣候,與這些地區相似,因此這些移民帶來的飲食習慣,與潮州菜、閩菜及粵菜相同,至今已融入台灣日常的飲食文化中。
較廣為人知的潮州菜,可說是「打冷」,據說是潮州移民到了香港,在宵夜時段挑起扁擔、竹籮販售預製好的滷味、冷菜,而潮州話「擔子籠」的譯音「擔」為dann,「子」nga,竹蘿「籠」的發音是lang,粵語念起來像「打冷」,現在「打冷」泛指潮州滷水、生醃與各種小菜。
潮州滷水的特色,除了各種香料、藥材外,會加入冰糖上色、調味,在眾多滷水中,以滷鵝最為著名,晶英軒這次的「食在潮汕」新菜中,就有兩道經典「打冷」,分別是滷鵝與滷墨魚。
另一道著名潮州小吃「蠔烙」類似國內的「蚵仔煎」,在港澳地區還發展出「潮式水瓜烙」這種煎餅,晶英軒的7道潮汕菜中,也有「水瓜烙煎餅」,以蝦米、菜脯、花生碎與雞蛋拌漿,並煎至酥脆。
常見的炸春捲,潮州又稱春餅,據說源自用捲餅包炸蝦的潮州小吃,這道小吃自古以來流傳許久,最後才被改良為炸春捲,很容易讓人聯想台南用豬網膜包裹的炸蝦捲。晶英軒的炸春捲「花雕蟹肉炸春捲」,是用蟹肉、海鮮以花雕酒過炒入味,放涼後裹入自製蛋黃春捲皮,下鍋油炸至金黃酥脆。
「食在潮汕」還有用紅蟳、草蝦等眾多海味的「潮州什錦大雜燴」以及「蒜香蝦乾炒春菜」。甜點則是大顆的糯米湯圓「鴨母捻」搭配中式蛋白杏仁湯,可以試著用台語唸成「鴨母卵」特別有親和力,這道潮州傳統著名小食,源自於清代,據說是湯圓大如鴨蛋因此得名,另外也有一說是湯圓煮熟後浮在水面,像是鴨母。
除了7道潮州菜,晶英軒還設計兩款春日食補湯膳「百合蓮子燉鵪鶉」、「雪梨蘋果燉豬腱」,「食在潮汕」與辦桌菜、台菜不同,是台南少見的中菜,箸起箸落間都能體會潮州菜的飲食文化。
※以上訊息如有異動,請以最新公告為準。
※【自由時報 玩咖PLAYing頻道】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