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鴿笭文化季」登場~原來空中競賽全靠「他」

文/記者王姝琇  攝影/記者潘自強
2018/05/07 06:00

 

獲列為台南市定民俗的「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笭」,庄頭對抗賽於4月初熱鬧登場,預計比拚到5月下旬,期間來到這裡可見背著鴿笭的鴿子在空中往返穿梭,不僅成為特殊景象,也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
每年4、5月,台南新營、鹽水、學甲的天空可見到背著木笭的鴿子往返穿梭,「鴿笭」發出的嗡嗡聲不絕於耳,代表鴿笭對抗賽熱鬧登場。目前全台僅存的鴿笭製作師謝榮哲,無師自通研究鴿笭20多年,堅持傳承,就是要讓全民看見百年工藝!

「鴿笭」是裝在鴿子尾部的發聲器具,結構似哨子,鴿子背著鴿笭飛行時,風流灌入鴿笭會發出「嗡~嗡~」的響聲,俗稱「放粉鳥笭」,是嘉南地區農閒時娛樂,爾後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開始以鴿子能背更大的鴿笭飛行代表所飼養的鴿子越強壯,逐漸演變出「賽鴿笭」,即是鴿笭負重飛行積分競賽,以庄頭為單位集結鴿子背上鴿笭從起點起飛,奮力展翅飛越終線,以背回越多鴿笭數量的村莊獲勝,鴿笭越大積分越高,後來成為各村庄增進情感的活動。賽鴿笭的鴿子約375g重,而最小的鴿笭約82.5g,最重不超過112.5g,但這些重量與鴿子飛行時形成的風阻,絕不只有82.5g。謝榮哲說:「『放粉鳥笭』在民國103年被列為台南市定民俗,最早源於明鄭時代,又因群鴿飛起的嗡嗡聲響徹雲霄,像是防空警報,在日治時代曾被禁。如今製作鴿笭耗時又賺得少,願意學的人不多。」

謝榮哲一下手拿鑿刀刨木,一會兒又用快乾、量尺和圓規在檜木皮上比劃,各零件逐步成形,組裝後鴿笭終於完成!他花了不少時間研究製作過程才抓到精髓,他說:「當初沒有老師教,就直接拆舊鴿笭零件來推敲,一開始全憑雙手做,光鑿木就很吃力,從尺寸、弧度、刀工和各種木材都去嘗試,揣摩許久才做出符合比賽用的鴿笭。雖然明知製作鴿笭不能養家活口,但既然決定要做了,就要做到最好!」鴿笭的零件包含木製鴿笭上蓋、檜木皮製的鴿笭管身、覆蓋笭管用的笭底,以及用來固定在鴿子尾部的笭栓,再用黏著劑將零件黏合,謝榮哲說:「在笭蓋內側得預留笭孔開口位置,原理像哨子,而鴿笭聲響亮與否由笭孔角度決定,組裝時須隨時對準中心線,鴿笭才不會偏斜。」謝榮哲曾為嘗試用各種木材製作鴿笭而深入荒地找木,木材還得先經過6個月浸泡軟化才能使用,相當耗時費工。

現在參與賽鴿笭人數減少,鴿笭的需求量降低,製作工藝恐失傳。為此,謝榮哲積極與學校或政府合作推廣,曾有美術系學生來學做鴿笭,並在鴿笭上塗鴉,成為獨特的文創作品;每逢鴿笭季,謝榮哲也配合各協會活動四處介紹鴿笭,並現場示範製作,不放過任何推廣鴿笭文化的機會,謝榮哲說:「我相信終將有人會傳承下去,只是我還沒遇到,只要持續下去就一定能找到他!」這份正向的心態支持著他為傳統鴿笭文化繼續下去!

謝榮哲專心地在製作鴿笭,組裝鴿笭的零件時必須隨時對準中心線,鴿笭才不會偏斜。(記者潘自強/攝影)

謝榮哲/59歲,因朋友養鴿子、玩鴿笭賽而接觸鴿笭,甚至與朋友逕自揣摩起鴿笭的製作方式,也因緣際會展開20多年的製作鴿笭之路,是台灣目前唯一的鴿笭製作師。(記者潘自強/攝影)

「賽鴿笭」以庄頭為單位集結鴿子背上鴿笭從起點起飛,奮力展翅飛越終線,以背回越多鴿笭數量的村莊獲勝,且鴿笭尺寸越大積分越高。(記者潘自強/攝影)

 

看更多>>

【台南佳里‧體驗古早製糖技藝、鴿笭文化】

【美到好夢幻!七股廢鹽灘奇景秘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