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OUT!現在最紅的「戶外攀岩」新手指南搶先看

文/記者蕭喬云  攝影/記者沈昱嘉
2018/05/21 06:00

教練示範先鋒攀登時,可以看見攀登者的上方沒有繩子,繫著攀登者的繩索以快扣固定在岩壁上的錨栓。(記者沈昱嘉/攝影)教練示範先鋒攀登時,可以看見攀登者的上方沒有繩子,繫著攀登者的繩索以快扣固定在岩壁上的錨栓。(記者沈昱嘉/攝影)
台灣最常見的初級和進階攀岩方式分別是「上方確保」與「先鋒攀登」,這兩者皆是利用岩壁上事先以「錨栓(bolt)」架設好的路線做攀登,因此安全係數高、所需裝備少;戶外攀岩的攀登體驗多半使用「上方確保」攀登,先將繩索中心點懸掛在攀登路線上方,讓繩索兩端垂到地面,一端繫在攀登者,一端則交由在地面的確保者(須是攀登教練或是通過攀登與確保技術檢定者)置入掛在身上的「確保器」中,用以控制繩索的滑動,此方式能讓攀登者在攀爬的過程中獲得來自確保者幫忙拉繩施力,使其在較輕鬆的狀態下持續往上攀爬,加上因向上攀登時繩子隨時由確保者注意、收緊,倘若攀登者在攀爬過程中踩空、體力不支鬆手,攀登者僅會感受到微幅的下滑,大大增加內心安全感。

而在經過攀岩學習課程後,熟悉確保概念,並有基礎技巧後,則可利用「上方確保」練習「先鋒攀登」,做為初級進階挑戰。不同於「上方確保」是由最上方固定一個「確保點」,讓繩索呈現倒「V」狀,只要確保者拉緊一端繩索,就算攀登者完全不施力也能懸掛在空中。「先鋒攀登」時一樣是將繩索的兩端繫在攀登者與確保者身上,但卻無最上方的確保點,而是由攀登者從下往上攀爬時,每經過一個錨栓就將身上的繩索穿過「快扣(見上圖,攀岩裝備之一)」的一端,再將快扣的另一端掛上岩壁上的錨栓,因此會有多個「保護支點」。

無論是哪一種攀登方式,抑或是個人、團體攀登,都必須有符合安全資格、有經驗的確保者一對一做為陪同指導,除了裝備安全確認、危機處理,也因攀岩初學者站上岩壁後,不清楚手腳下一個可以踩、抓的點,多數時候會有困在岩壁上動彈不得的感覺,這時經驗豐富的確保者就可以從你的動作判斷你的技巧程度,給予路線提醒。在體驗過後,若想購入裝備,建議從攀岩鞋入手,因攀岩鞋的合適與舒適度對攀岩過程的感受有顯著影響,再進一步則可以考慮吊帶、確保器、有鎖鉤環。攀岩基本裝備(記者沈昱嘉/攝影)攀岩基本裝備(記者沈昱嘉/攝影)

上方確保的攀登方式,可看見繩索成倒「V」型,繩子中心點固定在上方確保點,繩子兩端一端繫在攀登者安全吊帶上,一端由確保者制動。(記者沈昱嘉/攝影)上方確保的攀登方式,可看見繩索成倒「V」型,繩子中心點固定在上方確保點,繩子兩端一端繫在攀登者安全吊帶上,一端由確保者制動。(記者沈昱嘉/攝影)

認識攀岩路線難度定級系統

台灣常見的美國YDS系統(優勝美地十進位系統)第5級指的就是攀岩,原只有5.0~5.9,但因難度劃分不敷使用,而增訂了5.10、5.11等,從5.10開始,每一級再細分a, b, c, d(例:5.10a, 5.10b......),若做為運動攀登難度分級,新手及初學者建議挑戰YDS 5.8以下,YDS 5.9以上為進階攀登路線。

此難度定級系統是以一條路線中最難的路段分級,同時此定級方式是以首攀登此路線的攀登者去定級,因此若程度差不多的攀登者在挑戰過此路線後,對於難度定義有爭議,則會再討論修訂,但台灣天然岩場除了龍洞,多數並沒有正式出版的攀登指南(Guide Book),因此台灣的攀岩者多半會在台灣攀岩資料庫(www.climbing.org)上討論、交流路線難度,以取得共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