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吉他不一樣!手工製琴師石振聲,打造能說故事的樂器

文/記者蕭喬云  攝影/記者李惠洲
2018/05/07 06:00

石振聲正在為吉他上漆,因生漆較為濃稠,只能以不織布沾取、一道一道在琴身上推開。(記者李惠洲/攝影)
在南投集集綠色隧道這片青蔥翠綠的山野間,藏了一家50多年歷史的手工吉他行。不起眼的鐵皮屋外掛著一塊斑駁的招牌「振聲吉他」,承載了三代手工吉他製琴師對樂器的堅持,現任製琴師石振聲從父親石玉忠手上接過振聲吉他行的招牌已有20年,他遵循歐洲傳統手工吉他製作方式,從木工、漆工到調音皆自己來,打造在台少見的的三弧吉他(面、側、背皆為弧形)。

吉他為彈撥、撥弦樂器,屬於琴的一種,也稱為六弦琴。而多數人可能對吉他製作的過程,如琴身組合、打磨、上漆、調音稍有概念,但卻很少人知道製作手工吉他其實是個計較季節、溫度、周遭環境的工作。以季節來說,三弧吉他這類的高階訂製琴因為需將木板拉成弧面,因此在溫度較高的夏季才能製作,冬天則製作皆平面或面平、背曲的中低階吉他。

若以一天的時間來看,為了調音,石振聲需在一天當中最安靜的時刻凌晨2~4點工作,才能避開蟲鳴、雞啼及人車聲。接下來5點到中午則是磨木、拼板組琴最好的時刻。不同於機器製琴,以強壓、多膠的方式強迫將琴身黏合在一起,石振聲堅持以手工磨木的方式讓木板切口能夠完全貼合,使琴身在使用數年後也不會裂開,但此作法需避免午後溫度太高造成木頭膨脹,因此必須在中午前將要製作的琴身都組裝完畢。

在手工吉他製作過程中,上漆最為耗時,石振聲說:「木材僅決定音域,琴音的好壞其實是受漆料影響。」為了體現木材本身的紋理,讓聲音反射最為豐富,生漆(植物漆)是最佳的選擇。然而生漆每擦一層就需放一個月自然陰乾,一把吉他至少要上50層,且每次上漆前都需再打磨,如此反覆才能保有木頭的紋路、纖維與色澤,雖然多數人並不能完全聽出琴音的差異,但石振聲強調,一把琴貴就貴在它的音色,這也是手工吉他與量產化吉他最大的差異和珍貴之處。

石振聲在接受客人訂製吉他時,都會要求客人彈上一段並細細觀察,再花7個月至3年打造一把琴。石振聲說:「製琴是一件急不來的工作。」許多人想向他學製琴,但最終都僅是過過水便離開,因他不願僅是教人花2個禮拜製作一件有吉他外型的「工藝品」,所謂的手工吉他並不重在「手工」,而是在一個製琴師如何以「技術」打造出能與彈琴者對話的樂器,唯有如此,才能讓彈奏者透過這把琴說出他想要表達的故事。

圖為石振聲製作的民謠吉他。(記者李惠洲/攝影)

石振聲/42歲,手工吉他製琴師,師承日治時期製琴師張崑山,1999年繼承家業後,獨立一人製作手工吉他,包含原木、單板、專利的古典和民謠吉他製作及維修,同時也會製作古箏、烏克麗麗。(記者李惠洲/攝影)

吉他每上完一層漆就懸掛著等待自然陰乾。(記者李惠洲/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