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愛收藏】傳承古典美!旗袍男珍藏千件美衣

文/記者邱璟綾  攝影/林奕安
2017/10/17 15:00

袁建偉(Helius)/收藏資歷12年,收藏逾千件旗袍。
一張祖母的黑白照,讓袁建偉踏上旗袍收藏之路,即使曾被當成變態,他依然在世俗眼光中堅持理想,如今坐擁逾千件旗袍,保存1950年至今的常民旗袍文化,讓他成為香港最年輕的旗袍收藏家。
成衣時尚當道的年代,讓原本在女性間曾風行百年的旗袍,被貼上過時的標籤,即使是收藏資歷超過12年的袁建偉,在孩提時期對旗袍的刻板印象也與一般人無異,直到一張黑白老照片,才讓他對旗袍有了全新認知。

祖母身穿旗袍留影 黑白照驚豔袁建偉

袁建偉回憶,10歲時在祖母房內看見一張黑白照片,影中女子身著旗袍,眉目間散發的典雅氣息,讓整幀照片看上去宛如女星肖像,直到意外得知影中人竟然是以幫傭工作養大一家人的祖母後,他才驚覺「旗袍也有魔法!」
袁建偉說,祖母常常重複說著年少時經歷幫傭、戰爭的悲慘過去,日子過得辛苦且不開心,但他看見照片中的祖母穿上旗袍後,形象頓時從女傭翻轉為夫人,他才發現原來「旗袍」是改變女性氣質的關鍵。從此他不畏外界眼光,一頭栽入典雅的旗袍世界。
然而,身為一位男性,卻愛上婦女衣櫃裡的旗袍,如此衝突讓袁建偉笑說:「剛開始收藏旗袍真的很辛苦,因為我是男生,每次問人『有沒有旗袍?』都被當成變態。」因為身邊親友已經不穿旗袍,袁建偉縱然有心了解也不得其門而入。袁建偉認為每一件老衣物的背後都有故事,例如這件60年代的旗袍為當時的流行款式,是身為裁縫師的父親為女兒量身製作,好讓她穿去約會的旗袍。(林奕安/攝影)

廢墟翻尋老旗袍 藏品多為女性常服

20歲那年,他在街市碰巧購入一件布料殘破、布滿塵埃的老旗袍,因為衣料老舊難以保存,學習服裝設計的他乾脆將旗袍拆解,研究每一塊布料的結構與針法,歷時2個月才對旗袍有初步認識。
收集旗袍的路並不輕鬆,袁建偉分享,他所收藏的不是精緻繡樣的貴婦旗袍,而偏向保存女性常服,因此在多達千件的藏品中,除了有部分旗袍師傅的作品,更多數的是一般婦女自製或訂製的日常服裝。
為了有機會找到更多老旗袍,他甚至不惜進入待拆的廢墟或老屋,彎下身軀在垃圾堆中來回翻撿,找尋有無旗袍的蹤影。近幾年隨著收藏旗袍的名氣漸開,越來越多婦女將年輕時訂製的旗袍轉贈給他,也有些人送上與旗袍有關的文物,每一件收藏,袁建偉幾乎都能如數家珍地道出旗袍主人的故事。

師承海派旗袍大師 決意傳承旗袍文化

「社會進步了,但傳統不斷消失」,袁建偉感嘆,在收藏旗袍的過程中,他發現香港的正統的旗袍師傅只剩下不到10位,其中最年輕者都已年逾七旬,讓他決意拜師,並以傳承旗袍文化為己任。
如今他師承「海派旗袍」大師封有才,並在香港培道中學開課,帶領學生認識旗袍,進而領略旗袍之美,並預計在明年推出個人旗袍品牌。他說,因為喜歡旗袍所以自稱「旗袍男」,這個別稱對他而言意義重大,彷彿有了使命感,一生都將與旗袍的絲絲縷縷交織成一片華錦。有些人透過臉書粉絲專頁與袁建偉聯繫,並送上與旗袍有關的文物,例如布尺等裁縫工具,豐富袁建偉的收藏。(記者邱璟綾/攝影)

旗袍布料不能頻繁清潔,為了讓容易泛黃的領口更耐髒,許多婦女會在內側加工,多縫一層布料。(林奕安/攝影)

下一頁:看更多絕美旗袍收藏

 

旗袍收藏 細賞風華

袁建偉表示,旗袍本身結構百年來沒有太大變化,但圖案與式樣卻隨著時代潮流而同中求異,攤開旗袍收藏,便能發現每個年代的時尚品味,而這也是旗袍讓他深深著迷的原因。


1950年代︰布料設計簡潔大膽
因為中國面臨文化大革命壓迫,旗袍被視為「封建糟粕」,因此在中國逐漸被冷落,大批上海「海派旗袍」師傅逃往香港,並在港滯留,為香港的旗袍文化開啟華麗璀璨的一頁。當時流行的旗袍多為細腰、膝上、開衩的設計,布料式樣與設計相對簡潔。1950年代的旗袍雖然式樣簡潔,但款式已經漸漸大膽,膝上開衩的設計,即使今日看來也不退流行。(林奕安/攝影)
1960年代︰滿版花紋的黃金年代
袁建偉稱呼此時期是旗袍的「黃金年代」,因為經濟起飛,無論是明星、名流,甚至是一般婦女,都以旗袍為常服,因為量身訂製價格昂貴,大量基層婦女自製的旗袍開始出現,因此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化多樣,以滿版花紋為流行主軸,又因為女性受教育、走入職場,旗袍在此時期,同樣也是女性獨立自主的象徵。60年代是旗袍文化最璀璨的時期,各種滿版花紋的旗袍款式為當時的時尚。(林奕安/攝影)
1970年代︰西化融入幾何設計
女性開始陸續嘗試西化的服裝,此時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旗袍加上西裝外套或加入墊肩等設計開始流行,在圖案方面則融入花朵元素與幾何圖案,例如三角形、圓點等設計,整體圖案變得更年輕活潑。1970年代旗袍設計融入西方文化,幾何圖形的款式越來越受歡迎。(林奕安/攝影)
1980年代︰復古與華美並呈
旗袍在80年代慢慢淡出日常服飾,因為年輕人開始習慣穿著成衣、洋裝,旗袍成為特別日子或特殊職業才會穿著的服飾,因此在這個時期,一部分旗袍回歸50年代的設計,顯現平實風格,另一部分則開始出現浮誇、重金屬感的設計風格,例如大片的串珠或金絲銀線,讓旗袍成為閃亮且華美的服飾。1980年代部分旗袍的設計回歸50年代平穩簡樸的風格,例如這件台灣人跨海贈與的旗袍就頗有50年代的風格,但加入西化的墊肩設計。(林奕安/攝影)


香港機場看更多旗袍(長衫)文化
香港人普遍稱「旗袍」為「長衫」,在1930至70年代風行一時,無論是名流或主婦,均可見長衫的蹤影,是香港婦女日常服裝。香港歷史博物館與香港藝術中心合作,即日起至11月12日,在第一航廈離境大廳22號登機口附近,舉辦「香港長衫故事展」,其中展出裁縫師傅的工具與袁建偉的收藏,而機場旅客捷運系統的月台幕門,也以經典漫畫「老夫子」中,身著粉色長衫的女角陳小姐為裝飾主題。近期若要走訪香港機場不妨多多留意,在美麗的插畫與藏品中,認識香港長衫風華。香港機場目前舉辦長衫故事展,月台門與機場空間多以旗袍插圖裝飾,讓機場的許多角落成為展現長衫(旗袍)文化的地點。﹙記者邱璟綾/攝影﹚

 

FB:旗袍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