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場達人】白濟豪 透過植物採集感受無常

文/記者戴佑家  攝影/記者陳宇睿
2017/10/13 12:50

白濟豪/「森 感覺實驗室/sen sense lab」創辦人
從事植物創作約3、4年時間,以採集植物為本,將其與各類元素重組、衍生出一系列的藝術作品與行為藝術,藉由觀察植物體悟「無常」。

觀察草木 體會生命週期變換

愛上植物不是巧合也不是偶遇,而是透過一次次和植物、土地的接觸進化而成。」白濟豪在上、下班路途中隨手撿拾的落花敗葉,是他從植物中獲得療癒的開始,這樣的經驗讓他像是回到年幼時,蹲在公園地上撥弄泥土、拿著野草,那般毫無壓力的純粹美好。
剛辭去上一份工作的時候,因為放鬆、眼光更容易看透,白濟豪忽然發現,透過採集與觸摸植物,可以讓他和土地產生更多連結;而藉由觀察植物的生長週期及循環,也讓他體認到:「盛開、枯萎、死亡,植物的每個狀態都值得期待,死亡就是生命中必經的過程,不是終點、無需惋惜,只要學會好好道別。」
面對植物的枯萎,他建議試著觀察他們在接近死亡下的狀態,蕨類植物因缺水而生的迷人捲曲、因長時間曝曬由枯黃轉紅的色彩變化,以及枯葉葉脈的鏤空等,這些讓人怦然心動的美麗,都是新鮮植物缺少的。

獨特創作 傳遞思考新視角

白濟豪透過攝影記錄採集來的植物,他說那是一種他和植物對話的方式,而植物採集過程中,除了落在地上的花草,偶爾也會發現動物屍體,於是他體認到「無常」這件事,也因從植物身上看到的「死亡」與「無常」,讓他開始思考和植物道別、好好說再見的方式。
因此,關於他的創作(裝置藝術或與觀眾的肢體互動),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類儀式性」的主題或象徵,例如以植物為本、透過肢體與觀眾互動的「彼岸 葬花」,或是透過仙人掌花盆象徵光明燈並抄滿心經的「光明燈計畫」,藉由這些主題和對植物的再現,表達自己在找尋的對植物的信仰。
白濟豪的植物作品很抽象,未經翻譯,有很高的可能性會看不懂他到底想表達什麼?此時不妨回想這句話:「植物在教導我們這個世界是眾生萬物共存的,而非只有人類,我們的思考方式不能永遠從自己、從人類的角度出發。」這是生死無常之外,白濟豪想透過植物傳遞的另一項反思。

將採集來的植物隨性或依據形狀、紋理分類,透過相機記錄,輕鬆成就一張張美麗畫報。(白濟豪提供)將採集來的植物隨性或依據形狀、紋理分類,透過相機記錄,輕鬆成就一張張美麗畫報。(白濟豪提供)

「彼岸 葬花」透過植物裝飾自己、以肢體和觀眾互動,完成另一種作品的表達方式。(攝影:王政傑)「彼岸 葬花」透過植物裝飾自己、以肢體和觀眾互動,完成另一種作品的表達方式。(攝影:王政傑)

偷師植物應用技巧……

隨手拿起一片凋零、葉脈鏤空的落葉,當陽光從鏤空的部分穿過、影子和葉面主體相輝映,獨特的美麗就此出現,就像一個藝術品;當然,你也可以隨手一拍,創造出極富詩意的照片。

 

相關影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