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人袁中平 吉他到古琴,修練人生音緣

文/記者張雅文  攝影/記者臺大翔
2015/05/21 06:03

【袁中平,何許人也?】
袁中平國中時開始自學吉他,高中時和同為復興美工的同學童安格、邱岳一起練吉他,彈奏當時最流行的西洋音樂,之後開始接觸民歌,參加「金韻獎」並加入唱片公司,以「旅行者三重唱」之名推出專輯,主持廣播節目也上遍各大節目。赴美念書時無意間聽到古琴音樂,大為驚豔,愛上古琴的他歷經自學不成,開始拜師學藝,如今將傳承古琴視為責任,在台北成立了中華古琴學會,並開設台北琴道館。

古琴小知識:
「琴、棋、書、畫」合稱四藝,而琴為四藝之首,古琴歷史可自傳說談起,相傳過去天地不合,因此伏羲氏造琴、彈琴讓天地合、萬物生。古琴早期為溝通天地的法器;春秋戰國時期則為祭祀用的禮器,當時的文人雅士都會彈上一曲,直到封建制度崩壞,琴流入民間,漸漸轉變成樂器,成為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古琴因為音色較為深沉,雖沒有像其他音色高亢的樂器吸引人,但在歷史發展中卻從來沒有斷過。

【自學古琴,不得要領】
袁中平1984年暫時放下民歌歌手身分前往美國,與在紐約擔任畫家的哥哥同住,並且就讀當地大學美術系,想藉此吸收美國音樂精華,畢業後返台再發片。當時哥哥家中有爵士、藍調、印度音樂、中國古典樂等音樂,無意間他聽到一張古琴專輯,深覺古琴的聲音太美,讓他深深著迷,就這樣開啟和古琴的淵源。

起初袁中平自認學古琴能無師自通,於是他請朋友帶了一床古琴到紐約,並搜集了大量資料與琴譜,沒想到文字敘述的彈奏指法和琴譜都讓他看得一頭霧水。雖然沒學會彈古琴,他返台後仍推出融入古琴元素,並以傳統音樂加上電子樂的「逍遙遊」專輯,一舉拿下當時的金鼎獎最佳編曲與作曲獎。

原以為看書就能學會彈奏古琴的技巧,但光是一個「往內抹」的指法,就讓袁中平猜不透到底是要往哪裡抹。

【初次拜師,難解師意】
袁中平後來透過介紹,登門向國寶級藝術家孫毓芹拜師學藝,孫老師的第一堂課是和他聊天,第二堂課讓他看中國書畫歷史書籍,第三堂課則是跟他討論禪宗,直到第四堂課才開始學琴,但老師僅是彈琴,對彈奏方式都沒有多說,而他只能依樣畫葫蘆慢慢摸索,後來老師辭世,他的學琴之路也因此中斷。

【再次學藝,領悟琴道】
袁中平第二次拜師的對象,則是在中國蘇州大學任教的老師吳兆基,一學就是十年,在蘇州小橋流水的古色景致中,向吳兆基老師學習中國傳統的琴藝,讓他了解何為琴道。這時也才領悟當初孫毓芹老師的第一堂課,是要了解他的為人,因為彈琴是以人為本的修養;第二堂課是要他體驗美感;第三堂討論禪宗則是提升至「道」的層次。

袁中平學琴同時,也赴紐約跟當時藝專(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第二屆校長張龍延學習書法與歌唱,體認到生命的感觸會帶來不同琴聲,因此琴聲不只是藝術表現,更是人格的體現。

古色古香的台北琴道館,是袁中平推廣古琴與人文課程的地方。

【成立琴館,傳承古琴】
熱愛古琴的袁中平擔起傳承的角色,在美國成立紐約琴社,並受邀到各地演出、講學,也曾受雇於中國青島大學,期間曾前往勞山的華樓宮,和道士一起彈琴、練拳、打坐,原本留著帥氣短髮的他,開始穿上道袍、紮起髮髻、留起鬍子,而這樣的打扮一直延續至今,因為覺得這樣的造型最舒服,彈古琴也很適合,他笑說:「總不能穿著西裝打領帶彈琴,有點奇怪吧!」

如今,他選擇紮根故鄉,成立了中華古琴學會、開設台北琴道館,對於從吉他手轉變為琴師,袁中平認為吉他和古琴都是撥弦樂器,部分原理類似,但相較起來吉他容易上手,人人都能彈唱,而古琴的指法、技巧、樂譜的難度則高出許多,不過至今家中還是有擺放吉他,閒來無事也會拿來彈奏一曲。

DATA
電話:(02)2391-7536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11號
營業時間:週三~週日10:00~18:00,週一、週二公休
收費:
古琴體驗班:每期4堂課3,000元、傳統射學研習班:每期8堂課6,400元、習茶知音:每場3小時1,200元、香席:不定期開課。
備註:相關資訊請洽台北琴道館官網,FB搜尋:中華古琴學會-臺北琴道舘。

 

以上資訊如有異動,請以店家最新公告為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