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牌冰品的「紅豆牛奶霜」,還有芋頭口味的「方塊冰」,牛奶霜使用打發牛奶凍成冰磚後剉成細冰,搭配煉乳與紅豆,口感綿密清涼。(圖/記者王捷攝)
夏天味覺記憶,少不了老牌冰品,這次要介紹有時連台南在地人都會忘記的三間冰店,太陽牌、順天冰棒,還有水星杏仁豆腐冰,同時也關心老店的接班狀況。他們從小攤叫賣起家,穿越半世紀,至今仍延續台南夏天的滋味。
太陽牌冰品創立於1957年,已經超過60年,店內招牌是如骰子的「方塊冰」還有「紅豆牛奶霜」,目前傳至第三代,但三代拒絕受訪。
台南稍有年紀的男士,都聽過「建國戲院」,這是一間會播放小黃片的影院。在影院剛開幕時,約1957年,曾在日商工作的葉木向日人學做冰棒,趁著中場休息,到戲院入口處賣冰,取名為「新涼涼冰菓廠」,當時一支賣5分錢。大約1977年左右,他把自己的技術交給姪子葉天龍。
葉天龍退伍後,以「新涼涼」為起點,改良硬體設備,當年供應對象遍及街頭「叭噗」冰販與學校福利社。大約在1990年代,由於有仿冒品牌出現,店家以「太陽牌」為註冊商標,構想來自「一見到太陽就想吃冰」,至今仍可在招牌上看到「新涼涼」的商號。太陽牌冰品店門口排滿人潮,招牌左側有寫著「新涼涼」是太陽牌的前身,品牌可追溯到1957年。(圖/記者王捷攝)
太陽牌的明星商品,包括方正切塊的「方塊冰」,由於過去以芋仔冰起家,因此「草湖芋仔方塊冰」是店內的招牌,「方塊冰」還有其他口味選擇。「紅豆牛奶霜」則不同於一般雪花冰,是用打發牛奶冷凍成塊,刨冰後加上淋煉乳。
第二代葉晉榮從小在店裡幫忙,他有3位姊姊,不如現在規矩甚多的店家,當時台南的商家承襲日本人服務顧客的精神,沒有公休習慣,據說連葉晉榮結婚時冰店也沒休息。
與太陽牌同樣出身於1950年代的「順天冰棒」,藏身延平郡王祠旁小巷。創辦人葉才年輕時跟父親在東門圓環賣涼水,父親過世後研發手工冰棒,從創業初期就引進零下負50度的冷凍技術製作綠豆冰棒,一開始靠腳踏車叫賣於學校周邊,靠學生口耳相傳建立名聲。
命名「順天」,是順應天意的意思。店家因為是人工製冰,日產僅4、500支,曾有廠商想合作擴大通路,卻被婉拒。早年僅7、8種口味,如今已發展出10種以上,其中李鹹、米糕等為市面少見的懷舊冰棒。「順天」目前仍由二代葉振昌夫婦經營,三代還沒有正式接班。順天冰棒的手工冰品,圖中口味為李鹹冰,採用傳統模具與手工製程,以去籽的李子製成,是台南少見的古早味冰棒。(圖/記者王捷攝)
台南的「杏仁豆腐冰」曾流行過一陣子,許多消費者會想到體育路上的「那個年代」,但杏仁豆腐與刨冰搭配的起源,是由林添在1976年創立,當時他在路邊擺攤,店名就叫「杏仁豆腐」。
林添原本經營五金與藥品維生,但是生意不好,加上孩子剛出生,因此想改做小吃生意。妻子邱淑玲年輕時,曾經跟著在台北的舅舅到一間「國賓飯店」工作,學會杏仁豆腐的配方,雖然稱為「豆腐」,但裡面一點豆腐都沒有,可能是延伸日本人對杏仁豆腐的定義,材料只用杏仁漿、奶粉、洋菜粉製成,並放在碗內凝固。水星杏仁豆腐冰延續早年的做法,杏仁豆腐口感較脆,是台南夏日經典組合之一。(圖/記者王捷攝)
林添在台南南區體育路創業時,妻子替他準備70碗杏仁豆腐,他把杏仁豆腐與刨冰、煉乳搭配販售,沒想到第一天70碗賣光光。因為租約問題,林添曾將店址搬遷至安平,體育路原址由另一位余姓業者接手經營,目前已經營18年。而林添因年紀大,已經不再賣杏仁豆腐冰,與妻子搬到南區,掛上「杏仁伯」當招牌,改賣杏仁、薏仁茶。他們的兒子林順泰,則在北區開了「水星杏仁豆腐冰」,延續杏仁豆腐冰的口味。林添與妻子邱淑玲因年紀大,已不賣杏仁豆腐冰,搬到南區,掛上「杏仁伯」招牌,改賣杏仁、薏仁茶。(圖/記者王捷攝)
老店的生意可能沒有網美店的排隊人潮,甚至有時被新潮店家搶走風頭,但這3間老店的故事,是台南飲食文化的縮影,也是店家的信念與台南夏日的風景。位於北區的水星杏仁豆腐冰,是台南杏仁豆腐冰的起源。(圖/記者王捷攝)
※以上訊息如有異動,請以最新公告為準。
※【自由時報 玩咖PLAYing頻道】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