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責任行者 旅行之於他們的不同意義

文/記者張雅琳  攝影/記者陳晉生;部分圖片提供/林輝、時報出版
2015/06/08 17:18

關於林輝
來自香港的文字工作者,同時也是時事評論人、社會運動者、香港多個媒體專欄作家,活躍於香港公民社會。著有《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一書。

當一座古城只剩下餐館和旅社⋯⋯

林輝在十六歲時因緣際會成為交換學生到澳洲學習,那一年的歷練開啟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無比好奇。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他愛上了充滿未知挑戰的旅行方式。

曾參與社會運動、在NGO組織工作的背景,讓林輝無法只是看見旅遊中的歡樂面貌。他回憶起曾造訪中國雲南麗江,發現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大研古城在近二十年因觀光急遽發展,如今當地幾乎已看不見原本生活在此的納西族,只剩下餐館、旅社等做遊客生意的店舖,這也讓林輝開始思考:「如果觀光事業無可避免地會對當地環境和文化帶來衝擊,旅行者能夠、甚至應該做些什麼來減少破壞?

義工協助,不該淪於一種自我表現

做為一個旅行者,入鄉隨俗、尊重地方風土文化,是最基本的態度,也是近年常聽到的「責任旅行(Responsible Travelling)」。六年前,林輝在香港成立「責任行者」推廣責任旅遊,安排志工到各國以自身專長協助當地環境保育、弱勢團體等問題,義工人數一次最多不會超過兩人,「如果一行十多個老師,學生根本認不得誰是誰。」且每次停駐時間至少為三週,才能確實觀察到在地需求。林輝提出一個觀點:「應該去了解受助者真正需要什麼,而非自己想做什麼。

林輝回憶起自己曾到尼泊爾孤兒院教英文,但過了兩、三天他看孩子們總是一臉茫然,才發現原來他們完全聽不懂英文、他也不懂尼泊爾文,雙方語言不通、沒有交集;這讓他重新省思:「當義工究竟是為了幫助他人,或根本只是自我滿足?」林輝強調,要讓助人的精神進入持續的生活之中,才是義工旅行最大的意義。

旅行與世界觀的重新定義

「其實我們很幸福。」林輝回憶著這兩年旅途所見的苦難,有感道:「我們誕生於安樂的國家,受良好的教育,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看見世界。」也因此,林輝期待旅行者能明白這種幸福不是必然,進而對不幸的人有更多關心和同理心。「才不會辜負我們這麼幸運。」

林輝直言,很多人批評年輕人缺乏國際觀,但那些「大人」所謂的國際觀通常是油價和股價,而真正能夠掌握全球局勢的人又有幾個呢?林輝將「世界觀」重新定義為「你對這個世界是否關心」,甚至這份關心不一定非得是幫助很遠的人,「沒有道理你資助了非洲難民,卻忘了對身邊的人付出關懷吧?」

「責任旅行」是林輝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他樂觀認為若每個人都能和其他不同文化的民族結交朋友、理解彼此的生活想法,為別人多踏出一步、多付出一點,或許,世界上的衝突就會少一些吧?林輝笑道:「搞不好對世界和平很有貢獻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