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傳統牛皮製鼓 一項鼓動人心的技藝

文/記者林孟佳  攝影/記者李惠洲
2016/03/28 06:00

 

黃呈豐/56歲
從小就跟隨父親的腳步,參與學習各式大、小鼓的製作,28歲起正式承接家業,保持天然曝曬、全程手工製作,無懼大環境的低落委靡,反而以高品質、耐用、音質佳而不斷客源回流,使傳統製鼓的推廣更有利。

走過田埂、穿過一幢幢的三合院老屋,來到位於彰化線西溝內村的製鼓工藝社,只見三合院的前庭散佈一塊塊繃上模具的牛皮,讓陽光盡情地曬著,不時散發出淡淡的牛皮腥味,耳裡傳來的則是一邊敲打鼓皮、一邊轉動銅環的聲音,這裡是永安製鼓工藝社老闆黃呈豐一展長才的工作室。秉持著父親傳承的製鼓精神,黃呈豐說:「小時候父親便有計畫地栽培接手製鼓工作,為了逃避這辛苦的工作,我都刻意選離家較遠的學校、工作,直到父親與兄長接連著病逝,才驚覺必須獨當一面、認真投入。」

期間歷經日本太鼓的訂單利潤多被貿易商剝奪、民國90年代大陸鼓的低價傾銷台灣,讓生意大受打擊,但是低價的鼓以化學藥劑處理牛皮,不僅品質下滑、不耐用,也容易有走音或鼓面破損問題,後來廟宇、藏傳佛教的樂器、道士的法器、陣頭等老客戶陸續回流,漸漸口耳相傳也打響了名號。

傳統牛皮鼓的作業繁雜,黃呈豐表示,處理牛皮最困難也最辛苦,堅持選用老牛皮,趁取下時新鮮的狀態裁剪大小、下鍋燙熱水後,削除多餘的碎肉及油脂,穿孔拉繩製作鼓面,曬太陽1週以上,不只要忍受牛皮的臭味,期間若遇雨可能就會全部報銷。

此外,做為音箱的木桶要陰乾半年、確保不變形,才可用砂紙磨平表面、上蠟、裝上響片,接著蓋上鼓皮、踏平鼓面、細膩地調好音、釘上鉚釘、上漆,每個步驟都需要經驗的累積,一面鼓的製程約需耗上1個月,但其音質紮實、回音清亮,總能得到好評;現在,黃呈豐表示,除了透過與文化局做為景點推廣製鼓工藝,也常常接受攝影團體的預約拍攝、大學生與教授的採訪紀錄,持續用鼓聲敲響製鼓人的生命光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