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攝影家阮義忠眼中的老台灣情調,是一種提醒...

文/記者魏妤靜  攝影/記者臺大翔
2016/05/30 06:00

阮義忠小檔案

出生於宜蘭。曾任《幼獅文藝》編輯,退伍後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攝影生涯。幾十年來,他深入鄉土民間,拍攝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出版《人與土地》、《正方形的鄉愁》等攝影集,近期出版《失落的優雅》攝影文集。

上山下海,捕捉土地光影

「最好的照片就是當攝影師按下快門時,感覺自己與陌生人的人生瞬間有了交集,彼此彷彿同類般擦出了火花。」在攝影名家阮義忠的作品裡,不難發現他幾乎都以「人」做為主角,特別是樸實村落裡老幼不一的人們,他坦誠:「其實年輕時只想逃離鄉下,渴望到大城市生活。」直到因為雜誌社的工作開始接觸攝影,發現一旦拿起相機,就必須直視眼前所見,「而人,比起風景更有生命力。」

因為相信互動才能產生故事,阮義忠上山下海走訪台灣,「當你發現鄉村與老街區的人全然信任你,不會質疑你的拍照意圖時,特別想透過鏡頭留下他們臉上的光輝。」沒想到曾經綑綁住他的土地,卻成了他最佳的靈感來源。在他的作品裡,我們看見70~90年代有趣的職業風景,例如在插秧機未出現前,農夫使用稱之為「牽輪仔」的工具,用來在水田間畫出直線、方便插秧;或是台北大橋頭下的人力市場裡,等待上工的工人與陪在身邊的孩子擁抱著彼此......。

1979年阮義忠在南投魚池,遇見這位村民扛著「牽輪仔」準備下田插秧的模樣。

走訪街區,呈現人間美景

因為曾經大量留下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時的影像,阮義忠回首每張作品背後的故事,改以文字記錄下來,當我們透過文字輔助,進入他的影像世界時,彷彿早已不存在於三峽老街的畫像舖、在公園自在拉起手風琴的樂手、碼頭邊風度翩翩的老紳士,或早已停開的從台北到淡水的末班火車,又再度於眼前鮮活起來。在這些畫面中,也有些特別被阮義忠刻在腦海裡的,像是在迪化街搖著波浪鼓,販賣油鹽醬醋、繡花線等雜物的「貨郎」蘇金醋,總是穿著一雙磨底的舊皮鞋、臉上帶著知足的神情,當超市與商店愈開愈多,蘇金醋的身影也在老街中消失了,阮義忠感嘆:「整個舊時代彷彿因他的消失而結束。」原來在阮義忠的照片中,除了記錄感興趣的人事物,其實還有著對現代社會的溫暖提醒。

曾在大稻埕一帶叫賣各種生活雜物的貨郎蘇金醋。

懷抱鄉愁,間接溫柔提醒

阮義忠比喻,農業社會就像是人類生活的「童年」,而虛擬世界與科技發達的時代則像是「成人時期」,只是現代有許多人都是直接進入成人期,來不及感受童年的美好。而他已不忍再回頭重走每處曾經造訪的地方,「看到那些面目全非的樣子會覺得刺痛。」自認為對所有曾經淳樸的鄉村小鎮懷抱著「共同鄉愁」的他,想藉由影像的力量,提醒我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但只要願意試著修復土地受到的創傷,也許像70∼90年代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某天又會再回來,這些照片就是我對農業社會的深情一瞥。」

【純真臉孔的紙上膠卷】

因同學娶了宜蘭縣四季村的女孩,促使阮義忠一再走訪這個泰雅部落,20多年前他參加四季國小畢業典禮,碰上2位在校女生央求拍照,記錄下令阮義忠記憶深刻的笑顏。

部分圖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