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琴人:慢工細刻古典琴藝

文/記者林佳諄  攝影/記者沈昱嘉
2017/09/07 16:00

Profile

林立正/74歲

製琴家、修琴家、古琴鑑賞家,斲琴逾40年,造過上百床琴,另修復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老琴50餘床,包括臺北故宮元琴「雪夜冰」、張清治教授之唐琴「桐雅」等;經營「梓作坊」教授斲琴技藝,經常與「太古琴館」合作,舉辦展演與雅集活動。

歷代知名先賢包括孔子、王維、白居易、蘇軾、郭楚望等人,都彈得一手好琴,然而要能彈一手好琴,得先要有一把良琴,這就考驗了製琴家的本事。 如今能遵循古法的製琴家,在整個中華圈已寥寥可數,而這間隱身在台北關渡的斲琴工作室「梓作坊」,其創辦人林立正至今仍遵循著古法,以手工的方式,細細刻劃每一把古琴。

投入斲琴世界 於失敗中學習

以木工業起家的林立正,熟悉木工、漆藝技術,有人稱他為製琴家,但林立正表示,也可以稱呼他為「斲琴人」;斲琴又稱斫(ㄓㄨㄛˊ)琴,斲為古字,有劈、砍、削之意,製作一把古琴,需從木材樣貌經過手工慢慢雕琢而成,遂以此為名。

28歲那年,因好友學琴,並建議他製作古琴,沒想到竟一頭栽入古琴的世界,自學製作第一把古琴,在購買琴弦時認識民族藝師孫毓芹,隨後便向他學習古琴鑑定及製琴技術。

林立正笑說:「當時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只覺得樂器還不就是幾塊木頭做成的,有什麼難?」儘管如此,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無數次失敗,每完成一把琴,都要拿給孫毓芹檢查,得到的回應卻都是「不行」,雖然如此,林立正卻認為失敗有什麼關係,只要把問題解決就好了;或許是這樣好學又好勝的態度,使他一投入斲琴的世界就是40餘年,甚至在2009年獲選為「臺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是台灣地區第1位在斲琴藝術領域獲得官方肯定的人。

深諳斲琴技巧 傳授專業技術

然而,斲琴的技巧究竟何在?林立正說道:「專注與耐心。」製作一把古琴,必須經過尋、斲、挖、鑲、合、灰、磨、漆、絃9個步驟,也就是找到合適的木材,以工具細細刨削後再鑲上配件,並經過3層上灰的手續,最後髹(ㄒㄧㄡ)漆、安弦即完成。

這樣的過程至少要耗費1年的時間,其中最難熬的,便是以刀慢斲的過程,因此儘管許多學生慕名來學琴,卻常因為長時間的等待與專注力不足而中途放棄。

林立正目前於關渡經營「梓作坊」,致力於傳統製琴工藝的研究與推廣,作坊內學生來自各行各業,因對古琴的熱愛而相聚,儘管不時有人中途放棄,但他認為有教無類,只要願意來學斲琴,都是他的學生。

林立正笑說:「起初我學製琴,只是為了餬口飯吃,而現在我想把製琴生涯的經驗,回饋給孕育我的社會,只要有心想來學琴的人,我都非常歡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