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斗笠工藝師 用雙手為農人遮陽擋雨

文/記者林孟佳  攝影/記者李惠洲
2015/06/15 06:01

Profile

陳靖賦/50歲
從事美術與工藝設計,二十年前設立青竹竹文化園區,不斷以竹子創作包括庭院造景、家具飾品等,也傳承了母親以編織斗笠、賺取家用的傳統編織技藝,使得竹編創意如生生不息的竹子一般長青。

隨著採訪車來到南投竹山鎮,拐個彎進入「溪州仔村」,這裡曾經是以竹編聞名南北的重要聚落;昔日的農業社會,生活中處處可見竹編製品,像是竹簍、挑貨的扁擔以及家用的竹椅等,男人在外務農,家中的婦女則大多得製作斗笠,送往各地販售貼補家用。

青竹竹文化園區總經理陳靖賦表示,小時候常見的斗笠大小必超過肩膀寬,讓在田中工作的農夫能遮蔽太陽、抵擋雨水,尤其在買不起蓑衣的年代,斗笠就是當時的雨具,即便走在茂密的竹林裡採竹筍、豔陽下採香蕉的農民,皆是一頂斗笠走天下。

從青少年時期跟著曾獲國家農藝「金禾獎」的母親陳曾水對學習編斗笠,陳靖賦談到,過去農家大多以一人一步驟的編斗笠生產線形式操作,男人承擔耗費體力的砍竹,其餘婦孺有的負責將竹枝泡軟裁切、有的負責編成笠胎、有的包覆竹葉收邊,一頂帽子可能需費時多日才完成。

他進一步提到自己的母親因為勤勞好學,能一人獨力完成所有作業程序,在製作傳統的竹笠時,必須將竹子裁切成細條,於模型做出笠胎,待編出兩層笠胎後,才在中間夾入曬好的竹葉,收邊時要呈現圓弧形難度頗高,手藝好的師傅裁切成的竹條細膩不刮手,做出來的斗笠不滲水、不漏水,不需針線縫製便堅固耐用。

比起現在尺寸較小且僅有一層笠胎的新式斗笠,單薄的斗笠葉片以縫線固定,重量雖減輕但也較不耐用,依循古法編織的斗笠已少之又少,陳靖賦提到,現在雖然母親已經不在,但傳統編織做法仍繼續在園區裡推廣、展示,也能發揚先民努力勤儉的美德,讓更多人了解竹編的美好。

場地協力/青竹竹文化園區,(049)262-3928,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富州巷31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