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懷民 舞動在地情

文/記者魏妤靜  攝影/記者沈昱嘉
2015/09/28 06:00

Profile

1947年生,現代舞蹈表演團體「雲門舞集」創辦人,兼具編舞家、舞蹈家與作家身分,舞蹈作品包括「稻禾」、「流浪者之歌」、「薪傳」等,文字創作包括「跟雲門去流浪」等,並曾被歐洲舞蹈雜誌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及被美國舞蹈節獲頒終身成就獎等。

林懷民說,若有人認為其作品具有「台灣fu」,那是自然生成的,而非刻意造就。

「我一輩子最緊張也最快樂的時刻,就是每次戶外公演完,能否看到現場觀眾開開心心地回家。」一貫以謙虛優雅的形象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林懷民,原來也藏有意想不到的一面,訪談間國、台語交雜的他,多了幾分親切,也與大家所知導舞時的嚴厲模樣有些不同。

 

「我們只是一群愛跳舞的人而已。」

一手創辦雲門舞集已有四十年的林懷民,憑藉一次次新作展演將雲門推向國際,被譽為「台灣之光」的他,對於這個頭銜著實有些感冒,他認為真正的台灣之光應該是街上那些不帶愁苦、認真工作的清道夫,「雲門沒有明星,也不希望我或哪位舞者被過分吹捧,我們只是一群愛跳舞的人而已。」林懷民說,舞者們懷抱著「讓藝術走入更多鄉鎮」的夢想,而非將雲門當成事業在經營,他們藉由每次巡演或社會單位援助,籌措更多下鄉免費公演的經費,「說白了,這條路既忙碌又賺不到錢。」

觀眾一向是雲門最嚴苛的評審,一齣舞作能讓所有觀眾看得目不轉睛才算得上成功,有趣的是,在台北演出時曾有觀眾跟林懷民說:「抱歉老師,因為我深度不夠所以沒有看懂。」但當轉往南部鄉下,熱情的阿嬤卻告訴他:「老師,這我攏看無,摁擱我就感動耶!」林懷民總是試圖了解每個觀眾的想法,因此說他是台灣廣大觀眾訓練出來的編舞家也不為過。

雲門舞作「稻禾」去年在台東池上田間公演,台上舞姿與台下稻浪自然融合成一幅圖畫。

「我從不會先預設一個主題,為了做而做。」

但當記者詢問,其作品中常有台灣風景或文化隱喻,也曾說過「離開台灣,就沒有感覺創作。」

加入這些台灣元素的靈感究竟從何而來時,難得見到林懷民情緒有了起伏,他說靈感來自旅行、閱讀、對捷運或公車上人群的觀察,這是生活中的一種積累,「而且創作者本來就該做自己土地上的東西,我從不會先預設一個主題,為了做而做。」就像他近期的新作「稻禾」,便是因為受台東池上農民的精神所感動,當地居民曾去台電抗議,要求電線地下化、不要破壞有機耕作的農田美景,為此林懷民編排出以稻禾初長至結束的一場生命輪迴的舞蹈,講述人與土地和平共存的關係。

2008年雲門八里排練場大火,燒毀了雲門一路走來的文獻資料、道具與服裝,幾年過去,林懷民與舞者投入打造的淡水新排練場也預定明年落成,他表示,屆時除了雲門日常排練之外,他也希望該處能成為社區劇場或居民用地,像是讓歐巴桑打打太極拳,或提供學校製作演出,「台灣人才很多但場地很少,我們也歡迎適合的表演藝術團隊進駐練習,在舞台上呈現更好的表演給大家。」林懷民更不諱言自己一直有退休的打算,只待安頓好雲門新家與後續的交接計畫,「我雖然還在服役中,但渴望能儘快退除役。」

林懷民年輕時編舞也跳舞,他認為早期的種種歷練對於其後的創作十分重要。(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流浪者之歌」是雲門經典舞作,飾演僧人的王榮裕以入定姿勢忍受稻米打落的疼痛。(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採訪後記】

訪談結束後林懷民俏皮詢問記者:「要不要跟我出個外景啊?」我們一路抵達曾遭逢祝融之災的八里排練場,只見一棵梅花樹嬌顏盛放,林懷民輕輕撫梅,剪下幾枝送給了我與攝影,「這是我母親將近三十年前種的,之後也要一起移到淡水去。」一旁大門裡閃出人影,竟是金枝演社藝術總監、也是雲門經典舞作「流浪者之歌」中的舞者王榮裕,他親切呼喚林懷民:「老師,過了這週,花恐怕就要謝了,我怕你來不及看到所以趕快通知您。」原來他才是外景的促成人,兩人談笑擁肩的模樣也意外讓我們留下了珍貴畫面。

平時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右)也幫忙林懷民(左)照顧梅花樹,兩人情誼深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玩咖】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